44岁,作为一个男人,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舌癌,却在慢慢吞噬着他的吞咽和言语功能,也在一点点吞噬着他“生”的希望……但是,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团队历时7个小时为其施行手术,护理团队为其提供27天的精心护理,和他一起共战舌癌,成功帮他恢复正常呼吸及言语功能。
舌癌,让他出现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
44岁的张先生来自大理鹤庆县,一年前发现自己舌头上长有一个肿物,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舌恶性肿瘤,医医院治疗。由于张先生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户。去外省治疗的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综合考虑下,他们选择回到家中自己吃药保守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先生病情越发严重,在今年1月,他还出现了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情急之下,他医院就诊。由于病情更加恶化,得到的答复仍是建议其到省外求治。
多方辗转后燃起的希望
在经过多方打听、辗转之下,1月14日,张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经过系列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的舌头肿瘤病变范围广,不仅局限于原发部位舌体,还向后侵犯下咽部,向外侵犯口底,已破坏了部分下颌内侧骨板。手术切除难度大,修复重建的难度更大。加之,张先生已经出现进食和语言上的障碍,近期体重已经明显下降约10公斤,如果仍不及时施行手术治疗,放任病情恶化,他将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电解质紊乱、营养严重不良等症状,危及生命安全。
医生查看患者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团队马上根据其病情,进行多次讨论后,决定为其施行“舌、口底、下颌骨、部分下咽及颈部淋巴结的联合根治术”,以及“血管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术”,外加“气管切开术”。
耐心、细致的术前护理,助力手术顺利
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团队第一时间根据手术方案,在术前对张先生及其家属进行了两次专题术前健康宣教,通过心理护理减轻张先生的恐惧心理。由于张先生在术中需要切开气管和切除口腔内舌体,会导致其出现暂时性语言交流障碍,于是护理人员耐心地指导他通过使用手势来表达意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以提高术后适应能力和合作程度。
挑战,3个医护团队,历时7个小时的手术2月1日,口腔颌面外科王主任带领的两组手术团队,与麻醉团队在7个多小时的手术时间里,一组进行病灶切除;另一组同时完成股前外侧的带血管蒂取瓣术,再将取下的血管及皮瓣精细的吻合在口内组织切除的部位。手术范围大,难度就更大,过程虽紧张,但有序进行。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完整地切除了患者的舌体、右侧咽腔、口底病灶及部分下颌骨,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全面、系统的专业术后护理,筑牢术后安全网
手术的成功施行,并不意味着张先生的治疗告一段落,而是另一场征程的开始。术后的72小时,是影响皮瓣成活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期间,可能会出现血管危象、创面感染等并发症。同时,环境温度、患者体位、伤口及口腔卫生、进食等因素也会导致皮瓣感染和皮瓣危象的发生,这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程度及医疗效果,因此术后全面系统的专科护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众多原因,护理观察仍为皮瓣修复重建术后重要且关键的环节,是关系到皮瓣是否成活的重要医疗技术和措施。
护理人员仔细观察皮瓣情况
护理晨间查房
在对张先生的术后护理中,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人员按时观察并记录皮瓣的颜色、皮温、质地、皮纹变化情况以及取皮瓣下肢的肢端血运及伤口渗血情况,发现任何细微的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由于施行了气管切开术,在术后护理中,还需要对患者的气道进行护理,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为了预防术后压疮、静脉血栓出现,护理人员每天定时鼓励并督促患者完成预防静脉血栓的下肢运动、检查身体受压部位、给予更换非制动肢体体位。由于张先生需要带胃管出院,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已教会了家属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测试食物温度、经胃管注入食物及药物的方法。
出院前培训家属掌握鼻饲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2月20日,在口腔颌面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下,张先生顺利出院,出院前已恢复正常呼吸及言语功能,后续将接受舌癌根治术后其他序列治疗方案。
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年开始独立施行带血管蒂皮瓣、骨肌瓣移植术,仅年,口腔颌面外科已开展此类手术几十例,本次手术的成功在滇西乃至省内均属医疗技术的前沿。面对病魔,医生、护士、患者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当患者将“信任”以生命的形式托付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唯有秉承“诚信、进取、和谐、奉献”的大附院精神,以一颗进取拼搏之心,不断精进自己的诊疗技术,以一颗责任担当之心直面挑战,与患者一起共同撑起生命的希望。
责编:杨婧
校对:段宇瑶
终审:胡林
小院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