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会伤心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篇原创

1

年出品的《无间道》里,梁朝伟向刘德华推荐音响,说“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当时最主流的听歌方式还是音响+唱片,iTunes还要在一年后才会发布。

那一年,全球卖出唱片亿美元,实体音乐占了录制音乐产业收入的绝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来自表演授权,不过区区7亿美元。

那是实体音乐最后的余晖,那时还没有所谓的流量,也没有网红歌曲,唱片销量是衡量一个音乐人成绩的唯一标准。

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从年到年的十九年间,实体音乐的收入每一年都在下滑。

是每一年。

到了年,全球所有的黑胶+CD收入加在一起,不过卖出了44亿美元,不到二十年前的四分之一。

是黑胶和CD的产品质量出现了什么问题吗?

不是的。

实体音乐的衰微,并不取决于唱片自身。

就像打败诺基亚的不是更耐用更抗摔的功能机,而是安卓和IOS;

打败柯达的不是更好的胶卷,而是数码相机乃至手机。

它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只是时代变了。

即使到了今天,它们依然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它们只不过是连同这个领域一起,被时代丢下了车。

2

在实体音乐向线上音乐转移的过程中,一个吊诡的问题出现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体音乐没落了,但线上音乐也没有市场,也赚不到钱。

你可以说谈钱太俗,我做音乐又不只是为了钱,我是为了音乐梦。

音乐可以不吃不喝,但音乐人是碳基生物,是血肉之躯,是要吃饭的。

要是音乐人能不吃饭,那还做啥音乐,做科研显然更合适。

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音乐梦。——《写给方大同》

问题来了,明明大家都在听歌,可是钱呢?

钱消失于盗版之中。

所有文化产业,都在盗版中艰难求生。

归根结底,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门槛实在是太低了,所以盗版的成本也特别低。

实体唱片也有盗版,但至少生产盗版黑胶你还需要一个厂,还有源头可以追查。

但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盗版音乐是没有源头的,或者说到处都是源头,我能联网就能成为源头。

从客观上讲,盗版是很难从技术上被断绝的。

只要我不牟利,我就是把音源发给朋友,点对点的发,我甚至不发到群里,你能拿我怎么样?

在互联网时代,还去做正版音乐生意的人,得有大勇气大魄力,不然根本不敢踏入这条赛道。

于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线上音乐本身发展得很好,大家都习惯了在网上听歌,但线上音乐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在实体市场和线上市场之间,出现了一个长达十余年的商业真空期。

在线上音乐的前版权时代,国内有大量的音乐APP,上面全都是无版权歌曲。

看似大家都在听歌,但是钱到不了真正在创作的音乐人手里。

因为那个时候很少有网站去买版权,既然没版权我一样可以提供给用户听,我为什么要给音乐人付费。

用户也不会去考虑歌曲全不全的问题,所有网站都是全的,什么歌都有可能被用户自行上传。

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在听外文歌的时候,这个网站提供的歌词翻译比较信达雅,那个网站的歌词差劣俗。

后果是什么,就是那个时候做原创音乐根本不能赚钱。

就算是知名音乐人,一样卖不出去碟和磁带,一发歌立马就在网上被免费了,网站用你的歌赚了钱,但是和你没关系。

那时候就有一些新生的音乐人直接在网上发歌,既然音乐赚不到钱了,那我就追求流量吧,然后再靠流量变现。

问题是,如果赚钱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流量,创作就会自发为了流量而服务。

这样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就是写好歌的人都“饿死了”,只剩下能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的洗脑神曲。

做原创的都穷了,抄抄抄和做音乐裁缝的发财了。

现实就是这样。

但事情不该是这样子的。

互联网应该让音乐拥有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商业链条,而不是扼杀好音乐。

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线上音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让音乐的价值回到音乐本身,把音乐的产业链做长,才有更多“大家一起赚”的机会。

这是在给一个行业做基建。

基建不能在短期内创造巨大的收益,基建意味着大量耐心的投入和漫长的回报周期,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做基建。

但它是一切的基础。

3

前段时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发了最新的财报,他们一直在盈利,但花在做音乐生态上的基建成本也相当高。

做基建必然是要花钱的,但花钱不代表砸钱。

能把钱花好花出更大的效果,是一门艺术。

腾讯音乐的成本,主要花在了三个地方:

内容,形态,扶持。

这些都是基建。

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买版权,但是又不是买买买那么简单,因为在早期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音乐网站上无数用户单方面直接上传唱片公司的歌。

某种意义上,是在快十年前,QQ音乐去和华研、杰威尔等音乐公司发起正版化联盟,去一个一个和国外的唱片公司谈版权合作,国内的在线音乐才真正开始了正版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那个音乐网站“吊打”唱片公司的时代,敢跨过那条河,跟要收你钱的人站在同一侧岸上,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勇气。

有了内容,下一步就是内容展现的形态。

听歌是2G、3G时代音乐传播的基本形态,但是在4G尤其是5G时代,当前的用户需求又不只是听歌,还有超出听歌之外的更多的东西。

他们不仅要听,还要看,要沉浸,要多场景,要和音乐人互动。

于是腾讯音乐去做了长音频,去做了TMElive,等等等等。

举例来说,什么叫live,核心就是实时和当下,以live的形式打破单曲的时长和内容界限。

数字音乐想要突破固定的载体,除了插着耳机的手机,家里的电视、影院的大荧幕都可以成为载体。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TMElive办了60多场音乐会,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场,五月天、陈奕迅、周深、孙燕姿,这些歌手陆续在朋友圈刷屏。

可以说,互联网不但让音乐的传播有了极致的效率,也给了音乐重构形态的机会。谁抓住机会玩出花样,谁就能持续吸引用户到池子里来。

如果说内容和形态都是当前的问题,那么扶持就是在解决未来的问题。

扶持不只是掏钱,掏钱是容易的,难的是这笔钱怎么掏才能触达根本。

帮朋友的逻辑是救急不救穷,扶持行业的逻辑刚好相反,是救穷不救急。

不是说哪个音乐人缺钱就给他发补贴,这对改变音乐行业的现状没有丝毫意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搭建一个能够让音乐人合理地用作品赚钱的渠道,把这个渠道拓宽拓长,让他们自己获得收入。

在三年时间里,腾讯音乐人项目给平台上的音乐人创造了5.9亿收入,成为了超6成音乐人主要的收益来源。

发钱,就像给无家可归的人搭帐篷,能解一时之急。

但搭建渠道,才是在给行业打地基,让他们亲手盖好自己的房子。

实话说,单凭一个企业的音乐人扶持几个创新业务,肯定支撑不起一整个行业。

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起码是开了一个好头。

都说水到渠成,但建渠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很少有人愿意负担这个成本。

这很正常,浪潮来临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思路都是只想顺水推船,很少有人愿意从挖通河底淤泥开始,一点点建起完整的水渠。

水渠是基础设施,搭基建费时费力,而且后来人一样会享用你的成果。

你很有可能是在为他人埋伏笔,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

现在的结果是,腾讯音乐做了那个搭建水渠的人,而且盈利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它不去做音乐生态,盈利肯定会更轻松。

腾讯音乐愿意在基建上投入,而且知道怎么投入才是有效的。

那这就是一件好事。

4

从商业的逻辑来看,腾讯音乐的决策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核心就是“相信”。

这种相信分两重。

第一重,是对用户的信任,相信只要我做好内容和形态,用户自然会选择我。

大家都要听歌,想听好歌,而且都怕麻烦,很多时候用户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不愿意被坑。

如果你能给货真价实的东西,提供和价格对应的服务,用户顶多觉得价格有问题,可能会不选你,但是不会觉得你有问题。

即使不尊重用户的钱包,起码要尊重用户的智商。

还是那句话,在商言商。卖货,你可以有情怀,情怀也值得尊重,但不能只有情怀。

如果你东西做得不怎么样、但却要求别人因为你“有情怀”而买单,这就是道德绑架。

平台对用户最大的尊重,其实就是货真价实。

第二重,是对未来的信任,也就是相信音乐行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花了大量的成本在内容、音乐人培养,以及各种很美好但是要加钱的新业务之后,腾讯音乐做到了国内音乐市场的头部。

在这个过程里,腾讯音乐并没有什么复杂的“阴谋”,只有阳谋。

什么叫阳谋,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的事情,给了合适的投入。

于是就会有合适的结果。

为什么我敢投入,因为我相信虽然市场现在还小,但是未来会变大。

虽然在短期的,几年内的尺度上,我投入的成本是划不来的。

但是在长期的,十年计的尺度上,也许就划得来了。

即使这个投入甚至可能是别人的几倍,即使我做的基建,别人也用得上,但是不要紧,做大蛋糕,本身就是一件比分蛋糕更重要的事情。

或许,腾讯音乐只不过是赢在了对中国音乐市场的信任上。

信任你会好起来,所以我愿意在你还没有那么好的时候持续投入,然后耐心等待。

只有用最现实主义的手法,才能实现最理想主义的事业。

把那些基础的事情做好,剩下的,只需要交给时间。

-----------------------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zl/1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