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概览

喉前庭,这个名词描述的是喉腔的上部,其形状犹如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它的上界被定义为喉口,而下界则是两侧的前庭襞及其间的前庭裂。声门上区,顾名思义,指的是声带以上的喉腔部分,这部分区域与咽喉相连通。喉梗阻,作为一种常见的耳鼻喉头颈外科急症,通常由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引起,导致喉部通道阻塞,进而引发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死亡。三凹征,是一种在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上部气道部分梗阻所引起的吸气性呼吸困难。而声门旁型喉癌,又称跨声门癌或贯声门癌,是起源于喉室的癌肿,它跨越声门上区和声门区两个解剖区域,并常以广泛浸润声门旁间隙为特征,这种癌症在喉镜及病理检出方面具有较低的发现率。

.简答

急性会厌炎的病因和治疗是怎样的呢?()急性会厌炎的病因:(2)治疗:①感染是急性会厌炎的首要致病因素。②变态反应也是其发病原因之一。③此外,异物、创伤、吸入有害气体、误咽化学物质及放射性损伤等均可导致急性会厌炎。

(2)治疗措施包括:①采用抗感染及消肿治疗,即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同时对变态反应引起者进行积极抗过敏治疗。②若患者经药物治疗小时后病情无改善,或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且药物无法缓解,应预防性行气管切开术。③对于会厌脓肿患者,可在喉镜下进行切开排脓;对于进食困难者,需予以静脉补液等支持治疗。

接下来,我们简述喉阻塞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二、三度喉阻塞的治疗原则。同时,也概述了喉源性呼吸困难的分度和相应处理措施。①吸气性呼吸困难:这是喉阻塞的主要临床表现。②吸气性喉喘鸣。③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④声嘶。⑤缺氧症状,如发绀、烦躁不安等。

(2)分度:I度:在安静状态下无呼吸困难,仅在活动时出现。II度:安静时已有轻度呼吸困难等症状,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日常活动、睡眠和进食,无明显缺氧表现,脉搏基本正常。III度:明显的吸入性呼吸困难,喉鸣音显著,三凹征明显,并出现缺氧症状。IV度:呼吸极度困难,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嘴唇苍白或发绀、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脉搏细弱,甚至昏迷、心力衰竭,可能危及生命。

(3)治疗原则:对于急性喉梗塞患者,应迅速采取措施解除呼吸困难,避免窒息或心力衰竭的发生。根据不同分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I度:明确病因并积极进行针对性治疗。II度:炎症引起者可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去除异物;若为喉肿瘤、喉外伤等难以迅速去除病因的情况,可考虑气管切开术。III度:由炎症引起且喉阻塞时间较短者,可药物治疗并做好气管切开术准备;若药物治疗无效、全身情况较差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若为肿瘤所致,则直接行气管切开术。IV度:需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呼吸困难;若病情紧急,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缓解症状。

2.适应症:

()对于3-4度喉阻塞的患者,气管切开术是必要的治疗措施。(2)当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或阻塞时,气管切开术可以帮助清除呼吸道梗阻。(3)某些手术前,为了预防术后喉阻塞等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4)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气管切开术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呼吸通道。

3.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皮下气肿:这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口过长、皮肤切口缝合过紧,或切开气管时发生剧烈咳嗽,导致气体进入颈部软组织。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颈部切口附近,重者可蔓延至颌面部、胸、背、腹部等。一般在24小时内停止发展,可在周左右自行吸收。严重者需立即拆除切口缝线,以利气体逸出。(2)纵隔气肿:多因剥离气管前筋膜过多,气体沿气管前筋膜向下进入纵隔所致。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呼吸短促、心音低远。X线片可见纵隔影变宽,侧位像见心与胸壁之间的组织内有条状空气影。需及时于胸骨上方沿气管前下区向下分离,将纵隔气体放出。(3)气胸:在暴露气管时过于向下分离可能伤及胸膜顶,引起气胸。也可因喉阻塞严重、胸内负压过高、剧烈咳嗽使肺泡破裂,引起自发性气胸。(4)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出血。原发性出血较常见,多因损伤颈前动脉、静脉、甲状腺等,需彻底止血并密切观察。继发性出血较少见,因气管切口过低或套管下端过分向前弯曲磨损无名动静脉所致,需立即换上带气囊的套管并采取积极抢救措施。(5)拔管困难:常见原因包括气管切开位置过高、损伤环状软骨等。需行喉镜、气管镜检查等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疗。

4.此外,术后护理也至关重要:

()保持套管内管通畅:定期清洗并消毒套管内管,消毒后立即放回。(2)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保持室温约22℃、湿度90%以上,注意气道湿化以避免阻塞。(3)及时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并定期吸除套管内分泌物。(4)颈部切口护理:每日对切口进行清洁与消毒,并更换套管垫布,以保持其清洁。(5)套管状态监控:定期检查套管,防止其阻塞或脱出,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6)拔管时机与后续观察:当呼吸道阻塞症状得到缓解,呼吸恢复平稳时,可考虑拔管。在拔管前,需先堵管进行24-48小时的试验,确认在活动及睡眠时呼吸均保持平稳,方可实施拔管。拔管后,应严密观察呼吸状况,持续-2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zl/1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