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痛哭后悔ldquo学霸女儿竟被我

上周小七开设了公开课《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在后台收到了不少家长的

其中,提及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厌学”。

这件事情对于家长来说,就是晴天霹雳,无异于天塌下来了!

大部分家长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论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想尽一切办法都要让孩子去学校上课,至于孩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却很少有家长会放在首位去考虑。

而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就如郑也夫说的,厌学是心灵的癌症。找不到孩子厌学的心理根源,就是治标不治本。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没有孩子天生就是厌学或者说注定会厌学的。否则他们学不会走路、学不会吃饭、学不会说话。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厌学,讨厌的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以此为“武器”,采取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三千”的方式去保护自己。

01把厌学当做“防护性武器”用来逃避

不要觉得“厌学”是学渣才会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学霸出现厌学的几率并不比学渣低。

曾经有一条“杭州13岁学霸因错失第一名厌学”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

新闻中13岁的晓晓(化名),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从小她每门功课都十分优秀,只要有她在的班级,人家只有拿第二名的份。而升入名牌初中后,在一次单元测试,她没考第一,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觉得那是人生中的“污点”,因此不想去学校。一向严厉的母亲狠狠批评了她一顿,希望能把她从低谷中骂醒。不料,这通教训非但没把她拉上来,反倒令她越陷越深,整天窝在家里,情绪低落,不理睬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这名“学霸”厌学的原因是在学习上的挫败感伤害了自尊心,想要通过“不去学校”去回避自己可能会因为成绩降低受到的伤害:比如来自老师的询问,同学的比较等,虽然这些人可能都没有恶意嘲笑甚至是出于好意关心,但是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在伤口上撒盐还是涂蜜,都是痛上加痛。

这时孩子是需要时间与空间,去“冷处理”自己的伤口的;而孩子的母亲,没有看见或者重视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加重了孩子心理伤害。

有的家长会说,这种情况在我们家孩子身上绝对不会出现。学霸才会因为考不好而不想学,我们家就是个学渣,学习成绩他根本不在意,不想学就是因为懒、不求上进。

但即使孩子是个学渣,也会怀抱一颗想要学好的心,别不信,你仔细回忆一下:

孩子小的时候会不会一放学回家啥也顾不上兴奋的和你说妈妈我今天考试进步了!被老师表扬了!

无论是谁都不会讨厌,被老师表扬、被同学欣赏、被父母引以为豪的感觉。

厌学除了用来逃避失败的成绩,还有可是被孩子当做回避糟糕的校园人际关系的挡箭牌,以及消极处理一些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或者不想面对的事情。

家长只有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学会面对这些问题,或者帮助孩子解决掉这些后顾之忧,才能避免孩子在厌学的道路上远走越远。

02把厌学当做“攻击性武器”用来反抗

与厌学相对应关联度最高的词就是——叛逆、对抗。

在北京市一项针对多名中学生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自己的父母。

是孩子不懂感恩、不识好歹,故意要和父母唱反调吗?

并不是!大多父母并没有搞清楚非常关键的一点:

孩子反感或反抗的并不是学习,更不是父母,而是父母教育的方式、做事的态度、说话的语气。

父母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正话反说、好话狠说:

明明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非要用尖酸刻薄的语气告诉孩子:“你就是不如***,看看人家!你就不是那块料!”

明明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非要用恶狠狠的语气告诉孩子:“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我还以为你死在外面了!”

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用疾言厉色伪装自己的关心,就好似用炮弹包裹糖衣,还期望着孩子被伤得粉身碎骨后,能尝到骨头渣里那点糖。

既可笑又可悲。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说的那样,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着孩子对你的态度。

当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无法拒绝,又不能改变时,就可能会把“学习”这件父母最关心的事情当成武器,对反抗父母。

如果是这种情况,“厌学”的问题虽然出在孩子身上,但是解决的办法却在家长身上。只有家长愿意为了孩子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改变问题,孩子才能根治“厌学”的问题。

孩子厌学该怎么办?

当然发现问题,找到根源,这仅仅是第一步,作为家长更重要的是做好接下来的步骤。

01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今天小七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搜#告诉我妈我有抑郁症后#,其中下面有一条非常扎心的留言:我妈说我有病,说我对不起他。

不论是抑郁症,还是厌学,当孩子已经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摆脱这样的困境时,父母需要做的是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当孩子厌学时,父母就只是孩子的盟友,不要去扮演“裁判”的角色;当孩子厌学时,父母就只是父母,不要再去扮演“老师”的角色。

因为这时“裁判”“老师”统统都是外人,都无法靠近孩子的内心,只有父母回归原本的角色,找回自己的初心,才能以父母的身份把孩子需要的关心、信任、爱护等等温暖给予孩子。

02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

教育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厌学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沟通,但是很多父母恰恰在这一点上是简单粗暴、缺乏技巧的。

举个例子,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只要自己一给孩子提要求,孩子就闹情绪,自己也会忍不住暴跳如雷。

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向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呢?

①用“我希望你……”代替祈使句式的命令

“去!写作业去!”

“我希望你赶紧去写作业。”

这两种语句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加人称的命令式语句,实际上是在剥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没有了爱的沟通怎么会顺畅?

②用“你怎么看?”代替“听我的!”

“这件事情我觉得……你怎么看?”

“这件事情我觉得……你要听我的!”

主动询问反而会比强行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只有父母先给予孩子尊重,才能获得认同。

如何沟通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很难一一说全,需要家长用爱心去感受、动脑筋去学习,去尝试打开孩子的心扉。

03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

家长千万不要觉得:今天我已经给孩子承认了自己在教育上的错误,他就不会再和我置气了吧;今天我已经和孩子好好沟通过,他就应该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了吧……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厌学的根源性问题,不是一天形成,同样,解决也绝不是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这个过程,不仅是你在试图改变孩子,也是孩子在试图考验你。只有你通过了孩子的考验,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小七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纪录片,其中记录一个网瘾少年与父亲的一段故事:

这个少年在从戒除网瘾学校回来之后,向父亲要了块钱,并没有说明自己的用途。

父亲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给了他。

而这个男孩又把钱原封不动还给了父亲,并对父亲说:“你整天说相信我会变好的,对我有信心……我要这个钱,就是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我,还是只是为了让我不玩游戏骗我的。”

你看,你对孩子说的话是出自真心还是粉饰欺骗,孩子自然有自己的辨别标准。

父母的功利自然换不来孩子的真心。对孩子的教育从来没有速效药。

想要孩子改变需要多久才能成功?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如果父母无法坚持、不能坚信,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zz/12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