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双峰观察ldquo富口袋

女人脸上长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51547.html

双峰县教育“四轮均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年底,群建小学改扩建,在石头山上建成全新的操场和综合楼,结束了学校50年来没有运动场地的历史。郭正航摄)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有这样一组数据闪耀在双峰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三区”支教团队覆盖全县个贫困村87所乡村薄弱学校,受益学生4万余人;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1.6万余名贫困学子“不漏一人”;三年新增学位1.95万个,化解超大班额个、大班额个;送培师范生人、招聘特岗教师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

  数字背后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双峰县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掌稳舵——下活教育扶贫“一盘棋”

  涓水河畔,曾国藩曾写下“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的家训。

  岁月更迭,时光荏苒,耕读文化早已在双峰人的骨子里扎根、传承、发扬。这里被誉为“名人故里、湘军摇篮、女杰之乡、书画之乡”,出了9位两院院士。

  教育,一直是双峰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扶贫路上不落一人,教育扶贫更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双峰现有12万余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人。

  为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双峰成立教育脱贫攻坚联合指挥部,建立责任体系,围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标,在控辍保学、学生资助、营养餐实施等方面,取得诸多阶段性成效。

  以开展脱贫“百日攻坚”行动和脱贫质量“回头看”为抓手,双峰县教育系统逐村逐户摸底核查贫困学生就学信息。各学校专门工作组线上线下日夜作业,对全县6-16周岁适龄学生的海量信息,前后进行4轮“地毯式”精准比对,将控辍保学目标细化到乡、到村、到人,“一生一策”“一人一档”精准控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风险对象实现动态清零。

  年,双峰在全省率先补齐了非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不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和非普惠性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不能享受资助的政策短板,实现了对各学段所有贫困家庭子女施行资助政策全覆盖。同时,县乡筹资多万元关心下一代工作基金,拓宽了资助学生的渠道。

  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双峰以建档立卡等四类家庭学生为经线,以县内、省内县外、省外三个区域为纬线,不漏学段、不漏政策、不漏时段、不漏地域,精准确定资助坐标。今年克服疫情影响,提前发放春季学期学生资助资金,将因疫情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名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共资助人次万元。

促均衡——新农村学校“拔节生长”

  宽敞的橡胶跑道,干净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具……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双峰县西部最偏远乡镇甘棠镇的赛田学校,校园里传来朗朗书声,优越的办学条件媲美城区。

  在省级贫困村和谐村,群建小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室、电脑室、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配置齐全。“我们村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以前学生只能在草地里、石头上做课间操,如今终于结束了50年来没有运动场地的历史!”校长邹锦林介绍,年底,学校多方筹集多万元资金改扩建,在石头山上建成了操场和综合楼。

  一所所崭新的农村学校“拔节生长”,针对农村学校点多、分散、规模小而城镇学校资源紧缺的实际,双峰因地制宜,在加大投入增加城区学位的同时,全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狠抓薄弱学校改造,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近5年全县共投入学校项目建设资金21.85亿元,完成了一系列学校重大建设项目。

  促班额均衡——建成一中新校区,改一中老校区为初中,新建丰茂、湾田、双源学校,在建芙蓉学校,城区学位基本满足需求。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平衡编班,城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55人之内,其他年级班额也在规定线以下,妥善解决了大班额问题。

  促办学条件均衡——投入2.45亿元,解决了学校设备和功能室不足的问题;开展城镇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活动,建立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机制,吸引乡村学子就地入学和回流;投入万元,推进“互联网+”工程,全县农村小学教学点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县所有学校。

  促城乡师资均衡——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3年城乡交流人,区域交流0余人。职称评定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新增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达20%。

  促质量均衡——开齐开足课程,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各乡镇教育质量齐头并进,全县中小学生健康体质合格率达98%,入学率、年巩固率达到了上级要求,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劳等课程的开课率达%。

谋深远——为贫困孩子“守住师资大门”

  娄底城区教师陈晶晶带5岁半的儿子前往走马街镇秧冲村支教,克服生活困难,以农村学校为家,服务乡村教育事业;娄底市直教师李菲连续3年支教,不仅全心扑在工作上,而且无私资助贫困学生;支教教师刘婷募集资金近5万元,购买新课桌椅,帮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年秋季以来,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优质师资缺乏难题,双峰大力实施“三区”支教这项“造血工程”,接收娄底城区学校余名支教教师,派出2名教师援疆;推行教育集团化,组建6个教育集团、16个教学联盟,0余名优秀教师支教乡村,为贫困乡村孩子“守住师资大门”。

  一条10分钟的上学路,对于锁石镇双溪村的贫困学生黄怡盛却无比漫长。8岁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后,他只能在家里进行自学。年,双峰县教育系统全面启动“送教上门”工作,余名因身体等诸多原因无法走进校园学习的孩子迎来了上门教学的老师。

  “小家伙很聪明,初一的正负数题目一教就学会了。”今年3月,锁石镇中学副校长彭格金赴任双溪村特佳学校支教,黄怡盛成为他最为上心的学生。在特佳学校,5名支教教师组成“教学天团”,为15名学生送去更优质的教育。

  从单一的“三区”支教扶贫,到组建教学联盟和鸣共奏,支教教师扶智又扶志,覆盖全县个贫困村87所乡村薄弱学校,受益学生4万余人。

  教育扶贫,要扶教育的“贫”。在强化硬件的基础上,优化软环境,让乡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双峰推行教师积分管理制度,不断规范人事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偏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给偏远教师每月发放到元乡镇工作补贴。

  一项项真抓实干,“挣”回一项项荣誉。双峰县满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推进“三区”支教工作经验在全省教育科研扶贫工作会议上被推介,教育行业扶贫连续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等次,教育教学质量领跑娄底市。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双峰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打通贫困学生学习成长的“阳光大道”,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俊邹娜妮郭正航宋景辉谢展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zz/1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