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动态他来了以后,支气管镜手术量增

他来了。

他的到来,让这项专业技术操作水平明显提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使我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支气管镜检查例数由原来每月7-8台,增加至每月50-60台,翻了7倍还多。

他的到来,让年轻医生的操作能力飞速进步,手把手带教的两位住院医师从仅能操作并需陪台支持,到熟练掌握并独立完成仅仅用了两个多月。

他就是第八批福建援疆专家、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谢鸿坚。

短暂交集,全力帮扶

今年9月中旬,因疫情原因谢鸿坚主任来到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老年病科(以下简称呼吸科)继续开展援疆工作,虽然知道这段工作时间不会很长,但谢主任还是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科室的工作中,与科主任杨江玲沟通,了解科室的现状和专业发展情况。

他了解到,因疫情的原因,呼吸科掌握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的两名高年资医师均抽调在外,其他医生也轮流外派,两名已经进修学习过的医生尚不能完全独立操作,支气管镜检查方面相对薄弱,活检、TBLB等常规检查尚不能自主开展,部分年龄大、基础病多的患医院进一步治疗。针对这样的情况,他从长期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科室制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每天忙于门诊、查房、教学、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小讲课等工作,为科室医生答疑解惑,提升科室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水平。

他将自医院的一份子,不讲条件、不畏辛苦,经常在支气管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尽管密闭的防护服让自己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他依然淡定地做好每一台手术,依然耐心地为年轻医生解答每一个问题,患者较多时,他甚至顾不上吃午饭。因我院支气管镜数量有限,为了节省防护服,等待设备消毒的间歇他总是在手术间等待,直到完成所有的手术。

对于呼吸类疾病来讲,支气管镜无疑是检查和诊断最佳方式,其结果也是“金标准”。在谢主任到来之前,科室对于支气管镜手术的指征把握是比较保守的,一些心功能不全、基础疾病多,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一般不会选择介入方法,必须医院。谢主任来院后,他客观分析每一个病例,有必要的都会建议尽早做,他的理念也打开了我院呼吸科医生们的思路,一段时间以来,患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也发现了几例早期肿瘤和结核,给患者争取了早治疗的时机,前不久,他们打破了患者年龄的限制,为一位90岁的老人行支气管镜检查,过程非常顺利。在谢主任的全力支持下,呼吸科支气管镜操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检查例数由原来每个月7-8个增加至50-60个,避免了患者转诊的奔波、劳累,为昌吉各族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

深层带教,倾囊相授

谢鸿坚主任的专业方向是介入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他到科室后,不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带动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自己的“内功”传递给青年医师们。

骆强和杨欣宇两位医师已经进修过支气管镜,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和操作量的局限,在谢主任到来之前还是需要科主任和上级医生做后盾才能操作,谢主任说:“我来带教你们,你们一定会很快掌握这项技术。”时间证明,他不是说说而已。“镜子的角度调整一下,这样就比较容易看清楚了……”“这个肺CT你们看看病变位置,仔细的阅片对于支气管镜检查非常重要!”在舒适化诊疗中心的支气管镜手术间内,谢主任边操作边给他们讲操作技巧,因为解剖结构的原因,哪里容易进,哪里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角度进,怎样快速找到CT上提示的病灶,都详细地给他们讲原理、讲方法。骆强说:“谢主任真的是毫无保留地给我们传授经验和方法,这些知识在我们进修的时候老师都没有讲的这么细致,他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对肺CT病灶点与寻找镜下的病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有他在旁边保驾护航,我就更有信心独立完成操作。”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位“棘手”的患者,这位患者因肥胖等原因,出现舌后坠,一直找不到会厌部,一旁的骆强已经急出了一身汗,甚至已经想到放弃,正在操作的谢主任也感觉出了骆强的焦虑,他淡淡地说:“这也是我遇到的比较难做的病例,不要着急,耐心一点,一定可以的。”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支气管镜检查。骆强说:“这一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谢主任我们肯定会放弃的,他教会了我比技术还珍贵的东西。”

杨欣宇也是一位成长迅速的呼吸科医生,他从协助操作到独立操作,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这得益于谢主任大胆的放手和精心的护航。“所有的操作都是熟能生巧,一定要多动手,但想要快速进步就一定要多总结、多思考。”谢主任可谓是手把手的教,教如何阅片,教操作技巧,还教他们正确诊断的思维方式和如何总结经验。每完成一例操作,他都会在操作的间隙与大家探讨分析刚才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下次遇到同类问题要注意什么,甚至过几天他还会提问之前的病例情况,这样的深层带教,让两位年轻医生的技术在短时间内有了质的飞跃。杨欣宇说:“我们开始只是会做、能做,谢主任带领我们做得快、做得好,在他的带教下,我们的技术得到提升,经验得到丰富,遇到活检时的出血等情况,也不会慌张了,现在能够自信从容的处理操作中的各类问题。”

泉昌情缘,历久弥坚

泉昌的情谊已经延续了21年,从开始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援建,到现在的智力援疆、技术援疆、人才培养,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也造福了昌吉地区的百姓。泉昌的情谊流淌在岁月的长河时,也凝结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里。

在我院短暂工作的时光里,谢主任与呼吸科的医护人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对于谢主任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杨江玲主任积极采纳,在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过程中,也协助谢主任与相关部门和科室沟通,提供必要的支持,呼吸科是一个团结凝聚又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工作,大家一起订餐,一起吃饭,一起聊生活、聊家庭,科室会邀请谢主任品尝昌吉特色美食,对他在昌吉的生活和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副院长王维哲作为包联的领导,在召开的援疆干部联系会上认真倾听谢主任对科室发展的意见建议,为支持支气管镜技术的开展,迅速提交会议按流程新采购一套支气管镜,以提高手术的效率,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勇在中秋等节日到来之时前去慰问各位专家,医院党委对专家们辛苦付出的感谢……这一份感激融入在共事的每一天,这一份真情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间。

谢“谢”您,助青年医者实现“鸿”愿,固泉昌情谊历久弥“坚”!

党委办:贾若艺

编辑:张敏校对:贾若艺/王淅审核:张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wh/15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