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丛书《餐桌上的养生经》之一,试图从介绍胃肠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解析常见胃肠病的表现与原因、盘点养胃食品的作用于应用、列举胃肠疾病的调养方法入手,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诉您“这样吃最养胃”。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胃肠道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常用食物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常见胃肠病的食疗方法有所了解。
这些内容本书将分上、中、下三篇逐一介绍。
认识胃肠道(一)
“上援下推”的消化管
西医学中的胃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大户”,它“尝”遍食物中的“甜酸苦辣”,“吃”尽中西药物的“丸散膏丹”。胃的上部连着食管、咽,并通过口腔进食食物;胃的下部连着小肠、大肠,并通过肛门先外排泄粪便。这些器官组成了人体的消化道。
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自口腔至肛门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腔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这些器官“上援下推”,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对其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腺可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类。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消化食物。本书所说的“胃”“胃肠(道)”主要是指消化管,并与消化腺有关。
知识拓展:中医对消化管中几个部位的论述——七冲门
中医将消化管中的七个要冲部位称为七冲门。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难经·四十四难》:说“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七冲门的提出,是基于古代医家对人体消化管形态、功能的初步认识,结合某种想象而形象地提出的。飞门指口唇。“飞”,古代通“扉”——门扇。古人将人在吃饭时口唇的张合比喻为门扇的开合。户门指牙齿。食物要进入口腔,首先要通过牙齿这道“门户”,故名。吸门指会厌,这个命名与它的功能有关,因会厌与呼吸纳气有关故名吸门;此外,中医还认为它的功能与人的说话发声有关,所以说“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指胃上口,中西医同名,这个命名与食物经过此处的特点有关。“贲”古代通“奔”,胃的上口与食管相接,因食物由此处进入胃的速度较快,是“奔”着入胃的。幽门指胃的下口,中西医同名,这个命名与古人对其腔内形态的认识有关。古人认为,胃的出口处形如曲径通幽,故名。阑门指大肠、小肠的交界部位,古人认为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魄门指肛门。魄,古代通粕,指体内的糟粕——大便。魄门之门由此而来。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包括水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粪便)排出。所谓消化,是指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及消化管的其他部位,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包括咀嚼、吞咽和各种形式的蠕动以磨碎食物;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这些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残渣(粪便)通过大肠经肛门排出体外。
由消化道吸收而来的营养,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消化道正常与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密切。此外,人体治病所需的药物、养生保健的保健品最多的也是通过口服途径进入人体的,故消化道还有吸收药物(包括保健品)的功能。
一、口腔与咽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处,借口唇与外界相通,借咽峡与咽相连。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并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3对唾液腺开口于口腔黏膜表面,其分泌的消化液直接进入口腔。牙齿的咀嚼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同时,又能使消化液与饮食充分混合。舌除能感知食物滋味和温度外,还起到“搅拌”食物的作用。我们提倡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就是要让牙齿将食物尽可能地“粉碎”,并使消化液与食物“亲密接触”。
主要病变:口腔的主要病变有口臭、口腔溃疡等,这些病变发生的机理不尽相同,但多与胃肠到有关,如饮食过于油腻,以致胃气不降、浊气上逆等。
二、食管
上接咽部(中医称之为吸门),下与胃的贲门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食管长约25厘米,是饮食入胃的通道,它的下端肌肉增厚起到类似括约肌阳的作用,可以防止胃内容物进入食管。食管主要在胸腔与肺相邻,下端位于腹腔。
常见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的常见疾病,它是由胃内酸性容物反流到食管,使食管黏膜受损的病变,患者常有“烧心”感及泛酸等不适。此外,食用过烫的食物,尤其是喝滚烫的热汤时,食管很容易被烫伤,并可并发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提倡吃饭、喝水(汤)宜温不宜烫。
知识拓展:括约肌
括约肌是分布在人体某些管腔壁的一种环行肌肉,特别增厚。括约肌收缩时能关闭管腔、放松时使管腔开放,平时经常处于收缩状态。
三、胃
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由食管送来的食团暂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到一定时间后再送入十二指肠,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胃的上端与食管相连处叫做贲门,下端连接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叫胃底,靠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叫体。胃大部分位于腹上部的左季肋区,胃的上部为膈肌(横膈膜)、右面与肝胆“为邻”,左面与胰腺相连、与脾也是“近邻”,下部为大、小肠。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膜、肌膜和浆膜四层构成。胃黏膜覆盖在胃的四壁,通常情况下不会被胃内的酸性胃液所腐蚀,一旦被腐蚀就会发生溃疡病等疾病。胃肌膜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其中环形肌最发达,以保证胃有足够的“力量”去“碾磨”(即消化)食物、形成食糜;在幽门处肌膜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联手”起到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的速度的作用,并能防止肠内容物返流到胃。
常见疾病: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较为常见,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也不低,“胃痛”是这些疾病共同的症状,因此,对于“胃痛”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知识拓展:胃排空
胃排空是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即开始,即有部分排入十二指肠,整个过程所需时间与食物的种类有关。一般糖类食物在胃停留1小时左右,蛋白质类停留2~3小时,脂肪类食物停留5~6小时以上(这就是食用油腻食物不容易饥饿的原因),混合食物约4~5小时(故早饭与午饭、午饭与晚饭相隔的时间不应该短于4小时)。
胃排空受神经与体液的调节,人的情绪可间接、甚至直接影响胃排空。
四、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下腹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由于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器官,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总时间很长,故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常见疾病:急慢性肠炎最为常见,腹痛、腹泻是代表性症状。
五、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下腹,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盲肠是大肠的开始部,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它是盲肠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
结肠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呈“门”字形)。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内,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肛门,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常见疾病:肠癌是大肠的常见病。
六、肛门
消化道的最末端,具有排除粪便和控制排便的功能
主要病变:痤疮、肛裂、肛周脓肿等。
联系方式: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汇支行
账 号:
喜讯孙斌栋教授指导的区域经济学硕士论文戒不掉忘不了的榴莲忘返在武汉榴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