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有几种传播方式?
如何预防新冠肺炎?
一起来了解
↓↓↓
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传播方式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相关链接:
北京有感染者曾接触阳性食品,如何降低“物传人”风险?吴尊友解答(来源:北京日报)
事关冲马桶、封地漏!我市疾控专家解析典型案例:下水管道存在传播新冠病毒可能(来源:微大庆)
什么是气溶胶?
简单来说,气溶胶的本质是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微粒。
相较于一般的空气传播来说,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飘得更远。就好比走在路上闻到烟味,但身边明明没有人,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的气溶胶。
相关链接:
挖野菜时因气溶胶传播被感染!该地紧急提醒(来源:央视网)
灭活方式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56℃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Omicron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高危人群
大于60岁老年人;
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
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肥胖(体质指数≥30);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重度吸烟者。
预防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
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先盖好盖子再冲马桶,地漏不用时,可用装水的塑料袋覆盖地漏,厨房烟道安装止逆阀。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早发现早报告早就诊
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的,应主动报告社区,配合防疫工作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河北卫生健康、央视网、北京日报、微大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