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一、症状体征
1、急性胆囊炎
不少患者在进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2、慢性胆囊炎
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体查,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严重者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2、解痉、镇痛药物治疗:阿托品0.5mg或-25mg肌注;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维生素K38-16mg,肌注;度冷丁或等美散痛等镇痛,不宜用吗啡。
3、抗菌治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4、利胆: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液,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
5、外科治疗:发生坏死、化脓、穿孔、嵌顿结石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
6、中医药治疗:(1)柴胡以其专人肝胆两经、味辛苦、性微寒,对于肝气郁滞之胸胁苦满以及气血久郁之证最为合适。腑气以通为顺,通则不痛;
(2)临证患者大便秘结,首选大黄,以攻积导滞,如能畅泻,则疼痛大减,大黄因味苦性寒,又能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实乃治疗胆囊炎之要药;
(3)龙胆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其功能疏肝利胆,清热败毒,泻热通便。
三、病理病因
身体、饮食因素(30%):免疫力低下造成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日常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疾病、心理因素(30%):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其残体和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1、急性胆囊炎:发病与胆汁瘀滞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60%~70%)、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
2、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
四、疾病诊断
诊断:1、发病急骤,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可有高热或寒战。
2、急性病容,可见黄疸,右上腹明显压痛,腹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3、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或见中毒颗粒。
4、B超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可显示胆囊肿大程度、积液、积脓、胆囊周围渗出性改变。
常见检查项目:口服胆囊造影、腹部平片、糖基抗原CA、肝区及胆囊叩击痛、腹腔脏器的叩诊。
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2)血清总胆红素
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当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含量亦增高。
(3)血清转氨酶
2、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
最有诊断价值,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结石和胆囊收缩情况。
(2)X线检查(现在一般不做这个检查)
近20%的急性胆囊结石可以在X线平片中显影,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积液,也可显示出肿大的胆囊或炎性组织包块阴影。
(3)CT和MRI检查: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和鉴别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合并有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时的诊断更有价值。
(4)静脉胆道造影。
(5)放射性核素显像。
六、常见并发症:胆囊积水、白胆汁、石灰乳胆汁、瓷器样胆囊、胆囊穿孔、胆囊内瘘、肝脓肿。
七、预防护理
预防:1、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2、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3、已经证明有胆结石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4、当有肠虫(主要为蛔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
5、当炎症出现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
6、可以喝一些中药,效果也是不错的。
护理:要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
八、胆囊炎的饮食保健
一、急性期
急性发作期应禁食,使胆囊得到充分休息,以缓解疼痛。由静脉补充营养。但可多饮水,在饮料中注意补充钠和钾盐,有利于治疗疾病。疼痛缓解后,根据病情循序渐进地调配饮食,可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碳水化物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病情好转后可给予低脂半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软食。
二、慢性期
1、热能:供给正常或稍低于正常量热能,约8.37MJ(kcal)/d,肥胖者宜限制热能。
2、低脂肪:含脂肪多的食物可促进缩胆囊素的分泌,使胆囊收缩。胆囊炎时胆汁分泌障碍,脂肪消化吸收也受到影响,脂肪多可能诱发胆囊疼痛。故需严格限制脂肪摄入量,每天20g,后可逐渐增加到40g以内。主要应严格限制动物性脂肪,而植物油脂有助于胆汁排泄,可以适量选用,但应均匀分布于3餐饮食中,避免在1餐中食用过多的脂肪。
3、低胆固醇:过多胆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于胆汁中,胆汁胆固醇浓度增高,每天摄入量以mg为宜,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应控制在mg以内。禁止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肝、肾、脑等内脏,鱼子、蟹黄、蛋黄等食物。
4、适量蛋白质:每天供给50~70g,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胆汁分泌,影响病变组织的恢复;摄入过少同样不利于受损胆道组织的修复。应适量给予高生物价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虾类、瘦肉、蛋清等食物。
5、碳水化合物:每天~g,以达到补充热能、增加肝糖原、保护肝细胞的目的。应供给复合碳水化物为主的食物,适当限制单糖,如砂糖、葡萄糖的摄入;对合并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者更应限制。
6、供给丰富维生素:维生素A有防止胆结石作用,有助于胆管上皮生长和保持完整性,帮助病变的胆道修复,大量补充对胆道疾患恢复有利。其他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也应充分供给。
7、食物纤维:植物纤维能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可使胆固醇代谢正常,减少形成胆石的机会。食物纤维不但有利胆作用,且能刺激肠蠕动,有利通便,促使肠内产生的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尽快排出,防止胆囊炎发作。可选含食物纤维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萝卜、豆类、水果、粗粮;及香菇、木耳等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
8、大量饮水:多喝水和饮料,可以稀释胆汁,促使胆汁排出,预防胆汁淤滞,有利于胆道疾病的恢复,每天以~ml为宜。
9、少量多餐:少量进食可减少消化系统负担,多餐能刺激胆道分泌胆汁,保持胆道畅通,有利于胆道内炎性物质引流,促使疾病减缓和好转。
10、饮食禁忌:刺激性食物和强烈调味品,如辣椒、咖喱、芥末、酒、咖啡等;油煎油炸及产气食物,如牛奶、洋葱、蒜苗、黄豆等。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