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梅学号班级口腔2班
徐阳学号班级口腔2班
罗晨学号班级口腔2班
郑星典学号班级口腔2班
冀承欣学号班级口腔2班
王艳梓学号班级口腔2班
陈羽学号班级口腔2班
赵文轩学号班级口腔2班
蒋春龙学号班级口腔2班
指导老师:高老师
一、咀嚼(牙齿)
咀嚼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咀嚼肌的收缩,使颞下颌关节、颌骨、牙齿及牙周组织产生节律性运动。由于上述各部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将咀嚼肌、颞下颌关节、颌骨、牙、牙周组织及与其有关的神经血管,视为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整体,简称咀嚼系统。
食物经前方的牙齿(切牙)切断和后面的牙齿(磨牙)嚼碎成为易于消化的小颗粒。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带有消化酶覆盖于这些颗粒表面,并开始消化。食物进人口腔,
经过上下牙齿对食物机械加工将食物粉碎,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1.切牙组:切牙使用切缘在咀嚼肌的协同作用下,将食物切成块。中切牙和侧切牙组成为切牙组。
2.尖牙组:尖牙能撕碎食物,是因为它粗大而根长,它深深埋在颌骨里,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尖牙俗称虎牙。
3.磨牙组:经切牙咬下来的食物或尖牙撕下来的食物,由舌头运送至大磨牙进行研磨。磨牙的合面由许多条沟和嵴组成,就好像石磨一样,有利于磨碎食物,便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前磨牙和后磨牙都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所以把前磨牙和后磨牙统称为磨牙组。
二、舌头(搅拌、感知)
口腔底面一种表面覆有黏膜能灵活运动的肌肉性器官。是讲话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并有协助咀嚼和吞咽的功能。位于口腔底部,其功能是感觉食物的味道和搅拌食物。口腔后下是咽部。食物味道是由舌表面的味蕾感知的,味觉相对较简单,仅能区别甜、酸、咸和苦味,而嗅觉要复杂得多,可以区别各种微小差异的气味。根据舌乳头的不同形状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四种。丝状乳头数目最多,分布在舌尖、舌体和舌边,呈细长圆锥形,高2~3mm,上皮浅层细胞角化。它的复层扁平上皮常有角化和脱落,再混以食物残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面覆盖以一层白色薄苔,成舌苔。此处上皮的形状和颜色,常随健康情况而发生变化。无味蕾,不能感知味觉。轮廓乳头最大,约有7-11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顶端特别膨大,呈圆盘状,周围有环状沟环绕。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觉感受器--味蕾。轮廓乳头位于界沟前方,呈人字形排列,很少发生炎症,偶发炎症只感不适,但因其有较多的味蕾分布,受损后可引起味觉障碍,病人往往在偶然伸舌时,发现轮廓乳头而误认为而来就诊。
菌状乳头是舌体背面黏膜上许多淡红色的小突起,是舌乳头的一种。数目较少,分布于舌背丝状乳头之间,稍大于丝状乳头,多见于舌尖和舌侧缘处,色较红,顶端圆,似蕈状。上皮层薄,无明显角化,固有层血管多,因之色红。用毛细血管镜可看到明显的血管襻。菌状乳头内含有味蕾,故有味觉功能。高约0.7-1.5mm,直径约0.4-1.0mm。草莓舌的菌状乳头增生、充血,往往是一些疾病的表征,如猩红热、川崎病、核黄素缺乏症等。当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均萎缩,致使舌乳头消失呈光滑的片状、平如镜面时,称光滑舌或镜面舌。接受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细胞,主要分布于舌体的菌状乳头中,是舌前2/3部分感受味觉的器官。正常健康人的菌状乳头数目及味觉功能,男女之间、种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一个体舌左右两侧差异亦无显著性,菌状乳头的数目与味觉功能呈显著正相关,是决定味觉功能的主要因素。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腭舌弓前方,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壁,位于舌侧缘后部,在人类多退化,含味蕾,舌叶状乳头炎发生之处可能发生恶性肿瘤。
三、唾液腺(分泌、润滑)
有分泌唾液功能,可以湿润口腔,我们人每天可以分泌1.5升的唾液,一生所分泌的唾液量,可以足足填满两个泳池。在未进食时,唾液的流动可洗掉那些能引起牙齿腐蚀和其他疾病的细菌。唾液还含有一些抗体和酶,如溶菌酶,可分解蛋白质和直接杀灭细菌。唾液有利于吞咽,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还可以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唾液还有一定的抗菌消炎的功效,维持口腔内正常的菌群,防止引起口腔溃,引起牙龈炎等病症的发生。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带有消化酶覆盖于这些颗粒表面。
吞咽由主动开始,并自动持续下去。吞咽时,一小片肌肉(会厌)关闭,以防止食物经气道(气管)进入肺脏,口腔顶的后部分(软腭)升高以防止食物进入鼻腔。
参考资料: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中国科技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