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所有情感难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今天是理心空间陪你的
第天作者
刘纯婷
来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一个男孩,15岁,逃学,自残。用美工刀在自己胳膊上、腿上划了很多口子,我看着那些伤口,深深浅浅,新伤垒旧伤,触目惊心。他说:我还用中性笔的尖头,戳大腿。他垂着脑袋,声音很小,语气里没有悲喜,好像在说一件别人的事情。他妈妈每每说起孩子的现状都泣不成声。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因为孩子的问题,急白了一半的头发,很成长时间以泪洗面。孩子说:“我爸几乎没有耐心听我说任何话,只管自己长篇大论。我成绩不好,他觉得丢尽了脸面。感觉他看着我,就像看着一团垃圾,我现在一听他说话就烦。”学习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能让很多孩子因为学习,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我们的教育有一大奇观: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如果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我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客体关系的理论是,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础。也是这个男生,在他五年级的时候,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让大家提一些对学校、班级进步有益的建议。他说:“早上七点的早读课太早了,很多同学都在睡觉,甚至看早读的老师也打瞌睡。推迟半小时更好。”这位班主任老师,带着讥讽的笑意回他:“你想睡你就睡,不要影响别人学习,自己不进步还让大家陪着你一起偷懒。这种建议只有你这类学生想得出来。”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差生不仅会遭到老师同学的轻视,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
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会经常遭受人格层面的歧视。
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备受摧残,不仅是因为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尊的剥夺。
如同这个男孩,他就把这种外界的厌弃内化了:我爸妈不喜欢我——老师同学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自己。
因为学习,全世界跟他决裂了。
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彻底坏掉,或者说他的关系都坏掉了。
所以很多孩子本质上不是厌学,而是厌世。
郑也夫说,厌学是心灵的癌症。可是没有人天生患这种病。那孩子怎么会厌学?下面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首先,教育系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次,家庭不能提供有效支持:在焦虑盛行的年代,学习常被赋予过分神圣的意义。使学习本来有的乐趣被稀释。由此可见,孩子厌学,不是天灾,是人祸。厌学、逃学、辍学的孩子,那种对自信、自尊的需求,转到哪里去了?
转向谈恋爱、转向网游、转向动漫、转向电视。
转向一切可能给他关心、爱、尊重、成就感的地方。
他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我补偿。这是孩子在挣扎,他还想要这些美好的东西。
但是很多人怎么干预孩子厌学?送去戒网、收手机、严格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然后,果不其然,越来越厌学了。
为啥?因为这些毛病,对他来说是功能性的,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些也没有了,他就真的陷入无回应之地——绝境了。
为什么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案例这么多,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他,能帮他。
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背后,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对他有所帮助。否则他根本不在乎你怎么想,你想要什么。
我们都渴望母慈子孝的美好局面,都希望孩子前程似锦。但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能给你什么呢?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厌学了,怎么办?
①要理解孩子厌学,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制裁,是盟军。
②让他相信,你可以支持他信任他,相信他要的那些好的东西,不仅可以从虚拟世界里找到,从你这里也可以找到。
③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今天我好好对他了,明天他总该听我的话,千万不要这么乐观,时间一定比你预计的要长。
④父母回到父母的角色,不要因为学习重要,家里也都是老师。
⑤大人们要有更多的心理灵活性去处理教育问题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加压泵,把压力变得更大,然后交给孩子。
孩子一定会变好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这么做,肯定没有希望,这么做还有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反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总是针对他不好的行为,打压他,羞辱他,那么他所有的缺点都会因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他敏感的心,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东西,关闭上。他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燃起对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来,他就要带着童年的枷锁,过一生。-TheEnd-
关于作者: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