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咽痛,吞咽时明显;咽充血,咽后壁、舌根淋巴滤增生,会厌可见白色分泌物附着并挤压卷曲;B超示双侧腮腺淋巴增生、颈部淋巴结肿大;肝损害(ALTU/L、ASTU/L、);门诊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医生:门诊白细胞计数(WBC)28.92×10^9/L、淋巴细胞计数(L#)24.32×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L%)84.1%,入院后血常规WBC18.20×10^9/L,L#14.66×10^9/L,L%80.6%;C反应蛋白正常;使用抗菌药物治疗4日临床症状无缓解。综上,考虑患者血血常规异常升高原因为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建议完善EB病毒定量和定性检测,同时停止继续使用头孢噻肟,改予以注射用阿昔洛韦0.5givgttq8h,疗程1-2周,同时予以异甘草酸镁护肝治疗。”
(图1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CRP变化趋势)
临床医生予以阿昔洛韦输注,但考虑白细胞仍高,继续使用头孢噻肟。入院第7日,患者感咽喉疼痛情况缓解,无吞咽疼痛,咽喉检查舌根扁桃体增生,见白色分泌物较前减少,会厌部无充血水肿,双侧劈裂稍充血,无明显水肿。复查双侧腮腺及颈部淋巴结,仍见淋巴结肿大。EB病毒(EBDNA)定量:1.09E+06,EB病毒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阳性(+)、EB病毒Rta蛋白抗体IgG(EB-Rta-IgG)阴性(-)、EB病毒早期抗原IgA抗体(EA-IgA)阴性(-)、EB病毒抗原IgA抗体(EB-VCA-IgA)阴性(-)。WBC10.5×10^9/L、L#7.71×10^9/L、L%73.5%。入院第10日,实验四检查:WBC8.05×10^9/L、L#6.0×10^9/L、L%74.7%;ALT28U/L、AST45U/L。入院第12天,患者无咽痛、吞咽困难,咽喉查体未见扁桃体明显脓性分泌物,舌根少量滤泡增生,会厌部无充血水肿。予以出院,嘱咐患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图2患者血常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及用药方案)
经验与体会1、对抗感染专业的医生或者药师来说,接触EB病毒感染的机会相对会更多,其典型症状有淋巴结肿大、发热、淋巴细胞升高、肝/脾大、抗菌药物使用无效等等。表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依据[1]
2、此次案例的耳鼻喉科管床医生,对白细胞总数的升高且对白细胞的分类认识不足,导致陷入了患者就是化脓性扁桃体炎/会厌炎的误区中,即便患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肿大、肝损害、脾大,也没在第一次电话咨询时告知临床药师,而是仅仅告知考虑扁桃体炎/会厌炎,白细胞很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后白细胞仍高,临床药师也犯了错误,完全信任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断。临床药师会诊时,应亲自床旁查看患者,与之简单交流、查体,并详细查看患者实验室检查,分析医生对患者的诊断依据,必要时排除医生的诊断,再给出治疗方案意见。3、第二次会诊,下到科室才发现临床医生并没有掌握淋巴细胞属于白细胞中的一种,淋巴细胞计数及占比的升高更倾向于病毒感染。且之后在强调了患者为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临床医生仍坚持存在细菌感染,导致了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提示应加强普及血常规项目解读。4、IM虽然为自限性疾病,不推荐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1],但是患者入院治疗前期,好转迹象并不明显,在使用了阿昔洛韦后,患者的咽喉部不适症状得到了减轻,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总数也明显下降,提示阿昔洛韦可通过缩短口腔排毒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感控意义。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59(11):-.
蔡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