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分享151216问答录106仲

问答录:仲景《伤寒论》序的问题

作者:陈建元

或问:

陈老师您说《伤寒论》里面,主要就是讨论寒性感冒的问题,可是张仲景序言中,提出家族成员因病死亡有七成以上的人,若《伤寒论》只有论及寒性感冒?是否不符合张仲景序中提出的说法?他的家族人口死亡不会因为伤寒而已吧?温病温疫才会如此厉害吧?

答:

先把这三篇看完就不会有疑惑——

基础概论17:《伤寒论》成书甚晚

基础概论18:宋代之后的拱圣人造神运动恶搞《伤寒论》,造成后代看不懂《伤寒论》

基础概论20:中医对于外感疾病分成伤寒病、温病、瘟疫三大区块

目前看的到的《伤寒论》,都是以六病为大纲来写成的,而六病为大纲的写法,是孙思邈率先这样子写的,在孙思邈之前,都是保持《脉经》的仲景原文型态而已,没有人这样子写的,对照《脉经》的原文,便可以知道《伤寒论》是唐代之后的不知名学者,托名张仲景,参考孙思邈的写法与《脉经》的原文,另行编写出来的,仲景更不可能跑到唐代来写序,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天,《伤寒》原序写得很好,但也是仿照仲景当时的情况,后人代写出来的而已。

家族成员因病死亡有七成以上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有寒性感冒,必然是有温病、瘟疫之类掺在其中,伤亡才会这么惨烈,问题是代写序文的人是身处唐代,那个时候温病、瘟疫体系尚未成熟而独立出来,当然会这么写,所以在明、清之前,基本上都是用温法统治伤寒、温病、瘟疫的,后代从秦、汉之后,历代经历百千次数不尽的大小疫病流行,传染猖狂,沿街阖户,死亡者不计其数,当时医家都沿用仲景之法来治疗温病、瘟疫,结果大都死亡,收效甚微,于是引起了更多医家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后面才会有温病、瘟疫专论的产生,到了第一部温病专论(《瘟疫论》,明末清初吴有性)被总结出来时,已经是公元年的事情了,所以从认识伤寒病到也认识温病、瘟疫,中间是经过了千余年的漫长过程的。

对于伤寒、温病、瘟疫的认识,可以用〈图5〉来认识:

像这次台南登革热,发病确诊的有2万例,但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筛检,其实中奖而没有爆发出来的估计约有18万例,在这没有爆发出来的18万例中,有部分是完全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克服而丝毫没有症状的;有些则是小型爆发,脉证上只有寒性感冒的脉证而已,那当然就使用〝伤寒法〞来治疗即可;有些则是中型爆发,脉证上只是寒性感冒夹毒的型态,这就是像〈图5〉中的伤寒、温病交集地带,那就按照脉证上的证据,以〝伤寒法+温病法〞的概念来治疗(譬如风寒夹毒,那就使用解表寒药+清热解毒药来治疗;譬如外感风寒兼外感风热,那就使用解表寒药+解表热药来治疗);至于发病确诊而病势急迫的、脉证如温病、瘟疫型态,而非伤寒型态的,则当以温病法、瘟疫法来治疗,其大法如此,便不会出错。

基础概论17:《伤寒论》成书甚晚

作者:陈建元

现今读中医的时候,都会读到《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书籍,但只要去考据真实的历代的演变,就会看到这些书籍的成书,其实甚晚。

《脉经》中的第7卷、第8卷、第9卷,一般被视为仲景文(也即仲景的文稿主要被收集在这3卷中),也就说,《脉经》中的第7卷、第8卷、第9卷,才是真正仲景文稿的原貌,从王叔和搜集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个样貌了,仲景原文是以:

1.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2.

病可发汗证第二

3.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4.

病不可吐证第四

5.

病可吐证第五

6.

病不可下证第六

7.

病可下证第七

8.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9.

病可温证第九

10.

病不可灸证第十

……等等,这些为纲目,然后条文罗列在下面来写成的(参看脉经卷七总目录)。

因为当时这些仲景文并没有自己独立成书,只是依附在《脉经》的里面,所以从《汉书?艺文志》(公元32年-92年),到随后的历代艺文志纪录中,都看不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书目,晚至八百余年之后,在《新唐书?艺文志》(公元年-年)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伤寒杂病论》的名称。

这件事情可从年代与仲景相近的《针灸甲乙经》中也得到证明,《针灸甲乙经》(公元-年)序中说:「仲景广论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事施用。」中也没有出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的名称。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公元年)的时候,有引用仲景文,编次仍脱离不了《脉经?第7卷》的影子,是以:

1.

病宜发汗第四、五、六

2.

病宜吐第七

3.

病宜下第八

4.

病发汗吐下后第九

……等等,这些为纲目,然后条文罗列在下面来写成的。

孙思邈到了《千金翼方》(公元年)的时候,对仲景文做了一次很大的变革,他把《脉经?第7卷》的仲景文,改成以〝六病〞为纲目,然后条文罗列在下面的方式:(〝六病〞请参看:基础概论15:《脉经》卷七仲景文中的〝六病〞实质是什么?)

孙思邈的〝六病〞纲目是:

1.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2.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3.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4.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5.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6.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7.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8.

阳明病状第八

9.

少阳病状第九

10.

太阴病状第十

11.

少阴病状第十一

12.

厥阴病状第十二

很显然的,孙思邈这种创新的编排法,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脉经?第7卷》的内容,拿现今各种版本的《伤寒论》来比对的话,就可以发现脱离不了孙思邈的纲目分类范畴,各家版本只是在孙思邈纲目分类的架构下稍作变更,把一些条文的顺序加以更动,并且随着自己的意思,再加入一些条文或删减一些条文,然后再编出一种新的版本来夸耀示人,说自己才是正宗,藉此来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的脱离这个范畴,因为脱离不了以〝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纲目的影子。

由上面这些数据综合来看,就可以发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书籍的成书甚晚,《伤寒论》的原文就是《脉经?第7卷》;《金匮要略》的原文就是《脉经?第8卷、第9卷》,在孙思邈《千金翼方》(公元年)之后,有不知名的学者,把《脉经?第7卷》独立出来而演变成《伤寒论》一书,其内容主讲〝伤寒病〞(主要是讲普通感冒);另外又把《脉经?第8卷、第9卷》独立出来而演变成《金匮要略》一书,其内容主讲〝内伤杂病〞;而把这两本合起来的话,后代则合称《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经过历代医家胡乱加油添醋与增补、删改、修饰、美化,加入自己的想法之后,离本来的面貌已经很远了,内容对错真伪互杂,《伤寒杂病论》本来就是脉书,《脉经》作为历代的考试用书,也从来没有变动过,所以真的要弄懂《伤寒杂病论》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脉学〞的角度切入,直接弄懂《脉经?第7卷、第8卷、第9卷》的仲景原文,这样才能真的弄懂仲景当初想说的话。

基础概论18:宋代之后的拱圣人造神运动恶搞《伤寒论》,造成后代看不懂《伤寒论》

作者:陈建元

从基础概论第17条中,我们知道《伤寒论》自己独立出来成书的时间甚晚,应该是在孙思邈《千金翼方》(公元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伤寒论》基本上就是中唐之后的不知名学者,把《脉经?卷7》的原文,参照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六病〞为纲目,随着自己的意思,把条文顺序另行编辑,而编辑出来《伤寒论》一书。

医师在古代传统儒家世界的地位并不高,还排不进〝上九流〞,所以儒医(由儒士转读医学的)刚开始并不多,欧阳修(公元年—年)提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说法,大幅提升医者的社会地位之后,导致大批学子在科举失意之后转而学医,宋代崇尚圣人之学,儒士学医之后,发现医学中为何没圣人呢?于是开始有人拱〝张仲景〞出来做〝医圣〞,然后自己再去批注《伤寒论》,藉此来托大自己,夸耀与暗示自己与〝医圣〞同一个档次,这就是宋代之后的拱圣人造神运动,而台面下隐藏着的则是士人好名、攀附权贵成名的劣根性,到了元代(公元年-年)左右,张仲景已经完全被拱为〝医圣〞,医圣既出,攀沿附会的更多,藉之以博声名托大自己的更多,至今批注《伤寒论》的已经超过千余家,早已经没有人去管看得懂或看不懂《伤寒论》的问题,而是扭捏作态、假装看懂、剪几句古人批注,于无关紧要处也跟着呻吟几句;划几行条文眉批,语词不通处也随着敷衍几句,便自我感觉良好与仲景同一个档次,认为自己已是圣人门生,高人一等,不屑与一般医者等同而论,至今做这种事情的还是大有人在,藉仲景圣名来托大自己乃是成名快捷方式,好此道者络绎不绝。

事实上,从成无己(公元3年—年)第一家批注《伤寒论》开始,楼就已经盖歪了,就已经胡乱批注、语无伦次了。

从基础概论第17条中,我们可以知道孙思邈的伤寒论〝六病〞纲要,乃是后代各种《伤寒论》版本的祖书,《伤寒论》发展到这边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从成无己(公元3年—年)第一家批注《伤寒论》开始,就开始胡言乱语了,《伤寒论》中讲的是〝六病〞(基础概论15:《脉经》卷七仲景文中的〝六病〞实质是什么?),这个〝六病〞指的是外感病(主要指的是普通感冒)的六大类变化,主要就是肺系呼吸系统罹患普通感冒时的各种变化;而成无己讲的则是〝六经病〞,〝六经病〞指的是:

太阳膀胱经病

阳明胃经病

少阳胆经病

太阴脾经病

少阴心经病

厥阴肝经病

这六个系统生病时的症状与变化。

只要稍对中医脏腑生理有基础的(参看基础概论3:脏腑组织的生理与病理认识),都知道:

太阳膀胱经病(膀胱系统)的病状表现是尿频、尿急、尿痛、水肿、癃闭……等膀胱系统症状。

阳明胃经病(肠胃消化系统)的病状表现是食不下、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肠胃消化系统症状。

少阳胆经病(肝胆系统)的病状表现是肝区疼痛、容易发怒、黄疸、眼睛发黄、腹胀厌油腻、口苦吐胆汁……等肝胆系统症状。

太阴脾经病(肠胃消化系统)的病状表现是食不下、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肠胃消化系统症状。

少阴心经病(心血管系统)的病状表现是胸闷、胸痛、心悸、发绀、头晕……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厥阴肝经病(肝胆系统)的病状表现是肝区疼痛、容易发怒、黄疸、眼睛发黄、腹胀厌油腻、口苦吐胆汁……等肝胆系统症状。

所以这个地方是很好笑的,仲景是在讲肺系呼吸系统罹患普通感冒时的各种变化,而批注的医家则是鬼扯仲景是在讲膀胱系统的各种病变、肠胃消化系统的各种病变、肝胆系统的各种病变……完全牛头不对马嘴来胡乱解释(仲景在讲太阳病,成无己则当成太阳膀胱经在生病;仲景在讲阳明病,成无己则当成阳明胃经在生病;仲景在讲少阳病,成无己则当成少阳胆经在生病;仲景在讲太阴病,成无己则当成太阴脾经在生病;仲景在讲少阴病,成无己则当成少阴肾经在生病;仲景在讲厥阴病,成无己则当成厥阴肝经在生病),这个批注家在此犯了一个很严重的〝低级错误〞,之所以出现这种〝离谱〞的批注,完全显示出来这类医家并不具备基础临床经验,否则只要临床过1~2年的,谁不知道咳嗽、鼻塞、鼻涕……是发生在肺系的呼吸道上,不是发生在膀胱系统的上面,试问难道您有看过用膀胱尿道来咳嗽、鼻塞、鼻涕……的吗?完全是胡说八道,常见许多《伤寒论》批注医家的书序中,都写着自己历经多少年的披星戴月,卧薪尝胆,坚苦卓绝,读了《伤寒论》数千遍,终于领悟出了《伤寒论》中的真理,藉此来勉励后辈要刻苦好学,然后结论就接:人体是用膀胱尿道来咳嗽、鼻塞、鼻涕……的;普通感冒发热是因为肠胃道病变,岂不可笑(成无己也说自己钻研《伤寒论》数十年),大师啊~这就是所谓的大师,是真的大师?还是鬼混呢?

成无己是历史上批注《伤寒论》的第一人,而后仲景被拱为〝医圣〞之后,批注更是如火如荼,不下百千家,大家争先恐后的批注,表面是好学,私下的目的是认为这是一条成名快捷方式,批注到今天,〝六经〞已经取代〝六病〞,一提到《伤寒论》,大家就说是〝仲景六经辨证〞,谁知道仲景原文从头到尾,只讲过六病,从未讲过什么六经辨证呢?批注到今天,历代百千批注家,连一个这样的低级错误都看不出来,服膺成无己的用膀胱尿道来咳嗽、鼻塞、鼻涕……;普通感冒发热就是因为肠胃道发生病变;……凡是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也跟着呻吟几句敷衍而过,可见鬼混的人多,藉之博取自己声名而已,这就像〝国王的新衣〞一样,一堆人在那边滥竽充数、骗吃骗喝而已,哪有什么真才实学?

《伤寒论》批注到今天,整个楼早就已经盖歪了,六经已经取代了六病,一提到《伤寒论》,大家就说是〝仲景六经辨证〞(由成无己开始,就已经取代张仲景,变成医圣了吗?),因为这六经如上面文章讲的,是后代批注家鬼扯的,当然解释不通,于是大家接着把就重点放在〝六经的实质是什么〞来研究,耗费了数不尽的钱财与岁月,成立了数不清的仲景研究中心,〝六经的实质是什么?〞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层次说、六气说、经界说、形层说、八纲分证说、治法分经说、正邪相争说、症候群说、病证结合说、数学集合论说……等数十种说法,这就好像先〝指鹿为马〞,然后就接着讨论说这匹马为什么长角?有的人说是品种不同、有的人说是饲料的关系、有的人说是气候的缘故、有的人说是水质的缘故、……看到这边,觉得好笑不好笑,其实学习传统中医,只要肯踏实来学,从正确的脉证下手,面对现实,观察临床,比对临床,而不是在书本上纸上谈兵、谈什么医圣来托大自己,根本不出3年,您绝对会发现人体绝对不是用膀胱尿道来咳嗽、鼻塞、鼻涕……的;普通感冒发热和肠胃道病变也是两码子事情,有这么难吗?怎么还会学医数十年,还是浑浑噩噩在状况外呢?

宋代之后的拱圣人造神运动是愈演愈烈的,譬如日医吉益东洞和近代众多的经方大师,拱仲景不是拱成〝医圣〞而已,而是把它〝宗教化〞,把仲景拱成〝神〞,然后拿着指鹿为马,拿着自己也看不懂的〝六经〞,洗脑弟子仲景就是〝医圣〞,仲景就是神,而我就是教宗、教主,在宗教里面,是没有人可以超越神的,之前没有人可以超越,之后也没有人可以超越,中医里面就只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所以我教你的〝六经〞,乃是宇宙最高心法,只要背熟乱套,便可以包山包海的治疗内科、外科、妇女病、皮肤病、小儿病、……统治宇宙一切万病……阿门~宇宙万病都要以这本为中心,而我们学这本的,都是高人一等,至于其他的中医学问都是垃圾,都不足学、不屑学,……究其实呢,其实连教主自己也看不懂〝六经〞是什么,他也是乱套蒙中的而已,那些只是标高特异,拉拢徒众的手法而已,医院去,跟他说躺在病床上的那几个,从诊断到治疗,请教主一手包办,他就吓傻了,懂什么中医呢?(事实上《伤寒论》里面所谈论的,主要就是〝普通感冒〞的六病变化而已;〝温病瘟疫〞不会按照六病来变化,而是会按照〝卫气营血〞来变化,所以温病瘟疫要另外学;〝内伤杂病〞也不会按照六病来变化,而是各科内伤杂病有自己的变化,所以也是要另外学,很明显的,伤寒大师的这类〝伤寒论一统江湖〞说法,只是夸大、无知的托大自己来拉拢信徒而已。)

至于再把《伤寒论》随着己意删删改改,条文稍作对调变更,然后又编出一个新故事,譬如说在山洞里面捡到这本书;或是说在一个阁楼里面找到这本密笈,而这个版本,很有可能就是仲景的〝私传真本〞,藉以托显自己才是医学正宗,类似的武侠小说说法也层出不穷,不外乎也是标高特异,拉拢徒众的江湖手法而已;中医自古以来,假仲景名义来造神,藉经方名义来托高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为医圣正宗,开口就是仲景,闭口也是仲景,扭捏作态假道学,看到非《伤寒论》的内容,就故作谦虚的说〝非圣人之文,不敢看,不敢学〞,完全以崇圣过头、冬烘迂儒的态度来学习医学;若是治病治不好的时候,就推诿的说〝已经按照仲圣的方法来治疗了,病情加重实在是他的命,并不是我的医术欠佳〞;拿着自己也看不懂的〝六经〞,牵强附会的胡乱解释,实则招摇撞骗、蒙拐徒众诈财(譬如开什么培训班之类的)、博取大师声名,骗吃骗喝的伪劣假大师如过江之鲫特别多(因为用其他的名义不好骗啊),后代学习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

后代的人看不懂《伤寒论》是应该的,我曾问过好几个学员,您们看得懂《伤寒论》吗?有的人说看得懂,有的人说看不懂,我说:说看不懂的这些人是诚实的,说看得懂的这些人是不诚实的;事情很简单:人体是用膀胱尿道来咳嗽、鼻塞、鼻涕……的;普通感冒发热是因为肠胃道病变的缘故;……如果连这样子瞎掰胡乱批注都还能理解、看得懂,那才真的是不可思议。

基础概论20:中医对于外感疾病分成伤寒病、温病、瘟疫三大区块

作者:陈建元

中医对于外感疾病的探讨,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逐步完整的,从《脉经?卷7》记录了张仲景的〝伤寒病治法〞之后(也即后来独立出来的《伤寒论》),凡是遇到外感疾病的时候,就成为历代医家所奉行的准则。《难经》也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皆证明在早期的时候,常常是寒温混治的;而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开始有某些医家观察到某些外感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与《伤寒论》或《脉经?卷7》中所描述的并不吻合,于是提出疑问并另辟途径来治疗(《内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已经使用热病、温病、瘟疫、天行等不同词汇来加以区别〝伤寒病〞),但大都仅是零星纪录而已,尚未发展成专论。后来历代经历百千次数不尽的大小疫病流行,传染猖狂,沿街阖户,死亡者不计其数,当时医家都沿用仲景之法来治疗温病、瘟疫,结果大都死亡,收效甚微,于是引起了更多医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到了第一部温病专论(《瘟疫论》,吴有性)被总结出来时,已经是公元年的事情了,所以从认识伤寒病到也认识温病、瘟疫,中间经过了千余年的漫长过程。

对于伤寒、温病、瘟疫的认识,可以用〈图5〉来认识:

〝伤寒病〞所指的和探讨的范围,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普通感冒」(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超过两百种)到「较不凶猛的流行性感冒」的这个区块内(《伤寒论》、《难经》中,虽然也有论及温病、瘟疫的内涵,但只是几句话带过去而已,可知当初的认识并不深,规律也还没有找出来,一开始都是用治伤寒法来治疗温病、瘟疫的)。

而〝温病〞所指的和探讨的范围,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较不凶猛的流行性感冒」到「较凶猛的流行性感冒」的这个区块内(另外包括急性扁桃腺发炎、急性会咽炎、急性扁桃腺周围脓肿、病毒性肠胃炎、细菌性肺炎、败血症、中暑、急性白血病……等会发热的热病都算在内)。

至于〝瘟疫〞所指的和探讨的范围,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较凶猛的流行性感冒」到「部分感染性疾病~部分急性传染病~部分法定传染病中会发热的热病」——流行性红眼、流行性腮腺炎(古称大头瘟、虾蟆瘟)、登革出血热、百日咳、腥红热(古称烂喉痧)、白喉、肠病毒、流行性脑脊随膜炎、日本脑炎、病毒性肠胃炎、汉他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毒型菌痢、疟疾、痢疾、霍乱、流行性斑疹伤寒(这边不是指中医里面讲的伤寒)、伤寒与副伤寒(这边不是指中医里面讲的伤寒)、水痘、麻疹、鼠疫(即黑死病)……之类——的这个区块内。

所以伤寒病、温病、瘟疫,基本上除了若干交集之外,三者所探讨的主体与范围,是各自不同的,这不单只是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而已,而是所感染的病毒株或微生物,先天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各自有各自的演变转归,预后也大不相同,伤寒小病,患者可以拖上2~3个月而神情自若的,但是厉疫感染,却是数天内可以昏迷抽筋毙亡的;伤寒病通常不发热,但是温病、瘟疫,几乎都会发热(不发热的只有几种而已);伤寒病、温病、瘟疫的脉证,也各有不同,如果混为一谈,随手便是杀人,譬如流行性脑脊随膜炎、登革出血热,其脉象常是不浮不沉,只是滑大黏涩,若是只看其外候上恶寒发热,便乱投麻黄汤、桂枝汤,何啻于随手杀人,由上面这些概念来认识,就不会被一些医家所谓的「伤寒病可以统一温病」这类胡扯的说法所迷惑。









































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中医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wh/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