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身
自律
积行成习
积习成性
积性改命
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从西历年9月1日开始,我们一起读过《大学》《道德经》《心经》《论语》和《易经》~??辛丑年三月十五,我们第三遍通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部落
知行合一:余江苇
“金科玉律”摘要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
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舌者,声音之机也
元典《黄帝内经》
《灵枢·忧患无言》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大学》部落“七日来复”
知行合一:典典
为什么要读《大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其中“四书”之首《大学》更被誉为“初学入德之门户”“百圣传心之要典”,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为学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等。
《大学》开篇的“经篇”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齐家、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元典:《大学》“七日来复”
经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