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行性牙髓炎的患牙保留计划错误的是
A、如果牙周袋能消除或变浅,病变能得到控制,则可先作牙髓治疗,同时开始牙周炎的一系列治疗
B、如果多根牙只有一个牙根有深牙周袋引起的牙髓炎,且患牙不太松动,则可在根管治疗和牙周炎症控制后,将患根截除,保留患牙
C、如牙周病变已十分严重,不易彻底控制炎症,则可直接拔牙止痛
D、患牙过于松动,也不可拔牙,应完善治疗再做处理
E、主要取决于该牙牙周病变的程度和牙周治疗的预后
D
逆行性牙髓炎的患牙能否保留,主要取决于该牙牙周病变的程度和牙周治疗的预后。如果牙周袋能消除或变浅,病变能得到控制,则可先作牙髓治疗,同时开始牙周炎的一系列治疗。如果多根牙只有一个牙根有深牙周袋引起的牙髓炎,且患牙不太松动,则可在根管治疗和牙周炎症控制后,将患根截除,保留患牙。如牙周病变已十分严重,不易彻底控制炎症,或患牙过于松动,则可直接拔牙止痛。
2、牙周病变引起牙髓的病变最常见
A、逆行性牙髓炎
B、慢性牙周炎引起牙髓病变
C、龈上洁治术对牙髓刺激
D、龈下刮治术对牙髓刺激
E、根面平整术对牙髓刺激
A
牙周病变引起牙髓的病变包括:①逆行性牙髓炎:是临床最常见的。②长期存在的牙周病变引起牙髓的慢性炎症、变性、钙化甚至坏死。③牙周治疗对牙髓也可产生一定影响。
3、牙髓根尖周病对牙周组织的常见影响不包括
A、根面龋洞形制备时造成的牙周病变
B、牙髓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造成的牙周病变
C、牙槽脓肿经牙周引流,引起牙周组织的一过性急性炎症
D、牙槽脓肿反复发作且多次从牙周排脓,最终导致牙周病变形成
E、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有的可发生牙根纵裂,进一步导致牙周病变
A
牙髓根尖周病对牙周组织的常见影响包括:①牙槽脓肿经牙周引流,引起牙周组织的一过性急性炎症。②牙槽脓肿反复发作且多次从牙周排脓,最终导致牙周病变形成。③牙髓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造成的牙周病变。④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有的可发生牙根纵裂,进一步导致牙周病变。
4、在下列异常情况中,哪项不能导致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A、牙根纵裂
B、牙骨质发育不良
C、腭侧沟
D、浅龋
E、畸形舌侧沟
D
某些解剖异常或病理情况如牙根纵裂、牙骨质发育不良、腭侧沟(畸形舌侧沟)等属于牙周组织与牙髓组织的解剖通道,可以导致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5、下列哪项不是牙髓-牙周的解剖通道
A、根尖孔
B、侧支根管
C、牙本质小管
D、龋洞
E、畸形舌侧沟
D
牙周组织与牙髓组织在解剖学方面是互相沟通的,在组织学方面均来源于中胚叶或外中胚叶,两者之间的解剖通道为:根尖孔、侧支根管、牙本质小管、其他某些异常或病理情况如牙根纵裂、牙骨质发育不良、畸形舌侧沟等。
6、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的原则,不包括
A、尽快查清病源,确定主次
B、一般来说,死髓牙先做牙髓治疗,配合一般牙周治疗
C、不能同时牙周、牙髓治疗
D、逆行性牙髓炎,牙周病变重且不易彻底控制炎症的可直接拔除患牙
E、牙周病变较重且牙髓活力迟钝的患牙,应同时做牙髓治疗,以利于牙周病变的愈合
C
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死髓牙先做根管治疗,配合牙周治疗;活髓牙则先做系统的牙周治疗和调(牙合),若疗效不佳,再视情况行牙髓治疗。
7、关于牙半切术的手术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牙体或牙列的修复
B、将患牙从牙冠向根分叉部位分为近远中两部分,以多保留健侧牙体为好
C、术前进行根管治疗,髓室内以银汞合金充填
D、拔除患侧冠根,无需骨修整
E、切口、翻瓣同截根术,如根分叉已完全暴露,也可不做翻瓣
D
手术方法:①术前进行根管治疗,髓室内以银汞合金充填。②切口、翻瓣同截根术,如根分叉已完全暴露,也可不做翻瓣。③使用金刚砂钻或涡轮裂钻,将患牙从牙冠向根分叉部位分为近远中两部分,切割的位置可稍偏向患侧处,以多保留健侧的冠根。④拔除患侧冠根,刮净拔牙窝及原根分叉区的病变组织,必要时做骨修整。⑤修整保留侧的断面边缘,形成良好的牙体外形。⑥龈瓣复位缝合。⑦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牙体或牙列的修复。
8、下列哪项属于牙半切术的适应证
A、下颌磨牙根分叉区Ⅲ度或Ⅳ度病变,局部的深牙周袋不能消除者
B、患牙两个根周围有充分的支持骨,牙无明显松动
C、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其中一根受累,另一侧较健康,有支持骨,不松动,并能进行根管治疗
D、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有一根明显受累,患牙可以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
E、多根上颌磨牙的某一个或两个根牙周组织破坏严重,且有Ⅲ度或Ⅳ度根分叉病变
C
牙半切术的适应证: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其中一根受累,另一侧较健康,有支持骨,不松动,并能进行根管治疗者;②需留作基牙的患牙,尤其当患牙为牙列最远端的牙时,保留半个牙可作为修复体的基牙,避免作单端修复体。
9、将下颌磨牙的牙周组织破坏较严重的一个根连同该半侧牙冠一起切除,成为一个“单根牙”,从而消除根分叉病变,属于根分叉病变的哪种治疗方式
A、分根术
B、牙半切术
C、翻瓣植骨术
D、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E、截根术
B
牙半切除术又称半切除术,是将下颌磨牙的牙周组织破坏较严重的一个根连同该半侧牙冠一起切除,而保留病变较轻或正常的半侧,成为一个“单根牙”,从而消除根分叉病变。
10、关于分根术的手术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A、从正对根分叉部位沿患牙颊舌向发育沟切开,形成两个独立的单根牙
B、伤口愈合期间最好不要制作暂时冠,以利形成牙间乳头
C、内斜切口尽量保留龈缘组织尤其是根分叉处
D、翻开全厚瓣,充分暴露分叉区,并刮除病变组织
E、术前先进行根管治疗,髓室内用银汞合金充填
B
分根术的手术方法:①术前先进行根管治疗,髓室内用银汞合金充填。②内斜切口尽量保留龈缘组织尤其是根分叉处,以利于形成术后两个“单根牙”间的龈乳头;可在近、远中做垂直切口。③翻开全厚瓣,充分暴露分叉区,并刮除病变组织。④使用金刚砂钻或涡轮裂钻,从正对根分叉部位沿患牙牙冠的颊舌向发育沟切开,分为近、远中两半,形成两个独立的单根牙,修整近、远中两半牙体的外形。⑤彻底清创,刮除深部的病变组织,冲洗、止血,龈瓣复位、缝合;放置牙周塞治剂。伤口愈合期间最好制作暂时冠,以利形成牙间乳头,待6~8周后进行牙冠修复。
11、下列哪项是分根术的适应证
A、多根的上颌磨牙某一个或两个根的牙周组织破坏严重,且有Ⅲ度或Ⅳ度根分叉病变
B、下颌磨牙根分叉区Ⅲ度或Ⅳ度病变,局部的深牙周袋不能消除
C、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有一根明显受累
D、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其中一根受累另一侧较健康,不松动,并能进行根管治疗
E、磨牙的一个根发生纵裂或横折,而其他根完好
B
分根术的适应证:①下颌磨牙根分叉区Ⅲ度或Ⅳ度病变,局部的深牙周袋不能消除者;②患牙两个根周围有充分的支持骨,牙无明显松动。
12、将下颌磨牙连冠带根从正中沿颊舌方向截开,使其分离为近中、远中两半,形成两个独立的类似单根牙的牙体。此种治疗技术被称为
A、牙半切术
B、分根术
C、翻瓣植骨术
D、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E、截根术
B
分根术:是将下颌磨牙连冠带根从正中沿颊舌方向截开,使其分离为近中、远中两半,形成两个独立的类似单根牙的牙体。这样能较彻底地清除根分叉区深在的病变组织,消除该处的牙周袋,也消除了原有的根分叉病变,有利于菌斑控制和自洁。被切割后暴露的牙本质和牙骨质部分,可用全冠修复体覆盖,以减少患龋的可能。
13、仅适用于下颌磨牙的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方法的是
A、截根术
B、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C、分根术
D、翻瓣术
E、根面平整术
C
分根术仅适用于下颌磨牙。是将下颌磨牙连冠带根从正中沿颊舌方向截开,使其分离为近中、远中两半,形成两个独立的类似单根牙的牙体。
14、关于截根术的手术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作外斜切口及垂直切口,常规翻瓣,充分暴露分叉区
B、用灭菌的涡轮手机在分叉的水平截根
C、断面根管口倒充填
D、将根分叉深部及拔牙窝内的病变组织刮净,修整不规则的骨嵴外形
E、清洗创面后,将龈瓣复位缝合,放置塞治剂
A
截根术的手术方法:①作内斜切口及垂直切口,常规翻瓣,充分暴露分叉区,彻底清创、根面平整。②截根:用灭菌的涡轮手机,安装细裂钻(最好为金刚砂钻)。在分叉的水平将患根截断并取出,注意要将分叉处完全切去,切忌残存树桩状的根面倒凹;修整截根面的外形,使从分叉区到牙冠接触区处形成流线型斜面,类似固定桥桥体的外形,以利于日后保持口腔卫生。③断面根管口倒充填:在断面暴露的根管处备洞,用充填材料倒充填。④将根分叉深部及拔牙窝内的病变组织刮净,必要时修整不规则的骨嵴外形。⑤清洗创面后,将龈瓣复位缝合,尽量覆盖截根区的创面。放置塞治剂。
15、下列不属于截根术适应证的说法的是
A、多根牙的某一个或两个根(上颌磨牙)有Ⅲ度或Ⅳ度根分叉病变,其余牙根较轻,牙齿松动不明显
B、磨牙的一个根发生纵裂或横折,而其他根完好
C、下颌磨牙根分叉区Ⅲ度或Ⅳ度病变,局部的深牙周袋不能消除者
D、磨牙的一个根有严重的根尖病变,器械折断不能取出,影响根尖病变的治愈
E、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有一根明显受累,患牙可以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
C
截根术的适应证:①多根牙的某一个或两个根(上颌磨牙)的牙周组织破坏严重,且有Ⅲ度或Ⅳ度根分叉病变,而其余牙根病情较轻,牙齿松动不明显者。②磨牙的一个根发生纵裂或横折,而其他根完好者。③磨牙的一个根有严重的根尖病变,根管不通或器械折断不能取出,影响根尖病变的治愈者。④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有一根明显受累,患牙可以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
16、截根术常用于
A、Ⅰ度根分叉病变
B、Ⅰ和Ⅱ度根分叉病变
C、Ⅱ根分叉病变
D、Ⅲ和Ⅳ度根分叉病变
E、Ⅴ度根分叉病变
D
截根术常用于磨牙的Ⅲ度或Ⅳ度根分叉病变。
17、将患根分叉病变的多根牙中破坏最严重的牙根截除,同时保留牙冠和其余的牙根,继续行使功能,此种方法是
A、翻瓣术
B、植骨术
C、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D、截根术
E、牙半切术
D
截根术:将患根分叉病变的多根牙中破坏最严重的一个或两个牙根截除消灭分叉区病变,同时保留牙冠和其余的牙根,继续行使功能。
18、牙周脓肿病因不包括
A、脓性渗出物不能顺利引流
B、机体抵抗力较强,年轻患者多发
C、牙髓治疗时根管及髓室底侧穿、牙根纵裂
D、深牙周袋内壁的化脓性炎症向深部结缔组织扩展
E、洁治或刮治时,动作粗暴,将牙石碎片推入牙周袋深部组织
B
牙周脓肿病因:①深牙周袋内壁的化脓性炎症向深部结缔组织扩展,而脓液不能向袋内排出时,即形成袋壁软组织内的脓肿。②迂回曲折的、涉及多个牙面的复杂型深牙周袋,脓性渗出物不能顺利引流,特别是累及根分叉区时。③洁治或刮治时,动作粗暴,将牙石碎片推入牙周袋深部组织,或损伤牙龈组织。④深牙周袋的刮治术不彻底,袋口虽然紧缩,但袋底处的炎症仍然存在,且得不到引流。⑤有牙周炎的患牙(或无牙周袋的牙齿)遭受创伤,或牙髓治疗时根管及髓室底侧穿、牙根纵裂等,有时也可引起牙周脓肿。⑥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有严重全身疾患,如糖尿病等,易发生牙周脓肿。
19、牙周脓肿的表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牙龈局限性肿胀
B、无牙髓活力
C、肿胀区疼痛
D、牙石较多,松动明显
E、有深牙周袋
B
牙周脓肿的病源在牙周组织,一般有牙髓活力。
20、以下哪项不是急性牙周脓肿的治疗方法
A、口服抗生素
B、脓肿切开
C、降低咬合
D、漱口水含漱
E、翻瓣刮治
E
急性牙周脓肿的治疗:①急性牙周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消炎止痛、防止感染扩散以及使脓液引流。②在脓肿初期脓液尚未形成前,可清除大块牙石,冲洗牙周袋,将防腐抗菌药引入袋内,必要时全身给以抗生素或支持疗法。③当脓液形成且局限,出现波动时,可根据脓肿的部位及表面黏膜的厚薄,选择从牙周袋内或牙龈表面引流。前者可用尖探针从袋内壁刺入脓腔,后者可在表面麻醉下,用尖刀片切开脓肿达深部,以使脓液充分引流。切开后应彻底冲洗脓腔,然后敷防腐抗菌药物。过早的切开引流会造成创口流血过多和疼痛。切开引流后的数日随应嘱患者用盐水或氯已定等含漱。④对于患牙挺出而咬合接触疼痛者,可将明显的早接触点调磨,使患牙获得迅速恢复的机会。⑤慢性牙周脓肿可在洁治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牙周手术。根据不同情况,作脓肿切除术,或翻瓣手术。
21、下列对半牙切除术的正确解释是
A、若某一根病变已严重,另一根尚好,则可行半牙切除术,将严重的一半连冠带根一起摘除,保留另一半侧
B、下颌磨牙当根分叉区病变较重而近、远中根分别还有一定的支持组织时,可行半牙切除术,将患牙分割为近中和远中两个“单根牙”,然后分别做冠或做连冠修复
C、若多根牙仅有一个根病变较重,有深牙周袋和骨吸收,另一或两个根病情较轻,且患牙尚不太松动,可行半牙切除术
D、对于骨质破坏较多,牙龈有退缩,术后难以完全覆盖分叉区者,可行半牙切除术
E、对骨质破坏较轻,根柱较长,牙龈能充分覆盖根分叉开口处的下颌磨牙Ⅱ度病变,可行半牙切除术
A
若某一根病变已严重,另一根尚好,则可行半牙切除术,将严重的一半连冠带根一起摘除,保留另一半侧。
22、对于Ⅲ度和Ⅳ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目的是
A、争取有一定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
B、在基础治疗后,行翻瓣手术消除牙周袋,以利于菌斑控制
C、使根分叉区充分暴露,以利菌斑控制
D、骨质破坏较多可行根向复位瓣手术和骨成形术
E、骨质破坏较轻可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C
Ⅲ度和Ⅳ度根分叉病变治疗目的是使根分叉区充分暴露,以利菌斑控制。
23、若牙周袋较浅,牙槽骨的外形尚佳,做龈下刮治使牙周袋变浅即可,此种做法适合哪种程度的根分叉病变
A、Ⅰ度病变
B、Ⅱ度病变
C、Ⅲ度病变
D、Ⅳ度病变
E、Ⅴ度病变
A
Ⅰ度病变:若牙周袋较浅,牙槽骨的外形尚佳,做龈下刮治使牙周袋变浅即可。若袋较深,牙槽骨不符合生理外形,应在基础治疗后,行翻瓣手术消除牙周袋和修整骨外形,以利于菌斑控制。
1、与HIV有关的口腔病损不包括
A、红斑狼疮
B、复发性溃疡
C、线形牙龈红斑
D、白色念珠菌感染
E、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
A
与HIV有关的口腔病损有:线形牙龈红斑、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毛状白斑、白色念珠菌感染、复发性溃疡等,晚期可发生Kaposi肉瘤。
2、Down综合征的发病率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母亲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B、母亲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C、父亲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D、父亲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E、父母年龄差距越大发病率越高
B
Down综合征的发病率与母亲的年龄有关。据调查母亲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卵细胞在母体内减数分裂过程较长,卵子老化,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易产生染色体的不分离。
3、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PLS)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A、皮损及牙周病变常在4岁前共同出现
B、手掌及肘部局限性的过度角化及鳞屑、皲裂
C、足底、膝部局限性的过度角化及鳞屑、皲裂
D、手掌、足底及肘部局限性的过度角化及鳞屑、皲裂
E、患儿智力低下,但身体发育正常
E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PLS)皮损及牙周病变常在4岁前共同出现,有人报道可早在出生后11个月发生。皮损包括手掌、足底、膝部及肘部局限性的过度角化及鳞屑、皲裂,有多汗和臭汗。约有1/4患者易有身体其他处感染。患儿智力及身体发育正常。
4、关于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病因描述正确的是
A、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男患病几率更高
C、组织蛋白酶C(CTSC)基因的突变
D、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升高
E、以上均正确
C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不患该症,但可能为血缘婚姻(约占23%),双亲必须均携带常染色体基因才使其子女患本病。患者的同胞也可患本病,男女患病几率均等。最近的研究显示,组织蛋白酶C(CTSC)基因的突变可能是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PLS)的致病基础。有人报道本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降低。
5、Down综合征的特点不包括
A、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B、常有上颌发育不足
C、面部扁平,眶距增宽
D、牙周破坏程度远不如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的量
E、严重的牙周炎
D
Down综合征:患者有发育迟缓和智力低下。约一半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约15%患儿于1岁前夭折。面貌特征为面部扁平,眶距增宽,鼻梁低宽,颈部短粗。常有上颌发育不足,萌牙较迟,错(牙合)畸形,牙间隙较大,系带附着位置过高等。几乎%患者均有严重的牙周炎,且其牙周破坏程度远超过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的量。全口牙齿均有深牙周袋及炎症,下颌前牙较重,有时可有牙龈退缩,病情迅速加重,有时可伴坏死性龈炎。乳牙和恒牙均可受累。
6、下列关于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临床表现的叙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恒牙萌出后按序发生牙周破坏
B、患儿智力及身体发育异常
C、乳牙萌出后不久即可发生深牙周袋
D、皮损及牙周病变常在4岁前共同出现
E、特点是手掌和脚掌部位的皮肤过度角化、皲裂和脱屑
B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其特点是手掌和脚掌部位的皮肤过度角化、皲裂和脱屑,牙周组织严重破坏,本病较罕见。临床表现:皮损及牙周病变常在4岁前共同出现,有人报道可早在出生后11个月发生。皮损包括手掌、足底、膝部及肘部局限性的过度角化及鳞屑、皲裂,有多汗和臭汗。约有1/4患者易有身体其他处感染。患儿智力及身体发育正常。牙周病损在乳牙萌出不久即可发生,有深牙周袋,炎症严重,溢脓、口臭,牙槽骨迅速吸收,约在5~6岁时乳牙即相继脱落,创口愈合正常。待恒牙萌出后又按萌出的顺序相继发生牙周破坏,常在10多岁时即自行脱落或拔除。有的患者第三磨牙也会在萌出后数年内脱落,有人则报道第三磨牙不受侵犯。
7、下列疾病中与牙周炎发病关系密切的是
A、先天愚型综合征
B、胃溃疡
C、心脏病
D、肾盂肾炎
E、高血压
A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包括有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Down综合征(先天愚型)、家族性和周期性白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功能异常、糖尿病和艾滋病。
1、关于侵袭性牙周炎表述正确的是
A、与慢性牙周炎区别不明显
B、发生于全身健康者
C、无家族聚集性
D、疾病进展缓慢
E、以上均正确
B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化验和微生物学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发生于全身健康者,具有家族聚集性,疾病进展迅速。
2、侵袭性牙周炎包括
A、青少年牙周炎
B、早发性牙周炎
C、青春前期牙周炎
D、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E、以上均正确
E
青少年牙周炎、快速进展性牙周炎和青春前期牙周炎,这三个类型曾合称为早发性牙周炎。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建议更名为侵袭性牙周炎。
3、不属于伴放线聚集杆菌对牙周组织毒性和破坏作用的是
A、产生内毒素
B、不产生外毒素
C、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D、杀伤白细胞使其产生溶酶体酶
E、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破骨细胞激活因子
B
伴放线聚集杆菌对牙周组织有毒性和破坏作用:①产生一种叫白细胞毒素的外毒素,可杀伤白细胞使其产生溶酶体酶,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②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③产生内毒素;④产生胶原酶,破坏结缔组织和骨的胶原纤维;⑤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等。Aa(伴放线聚集杆菌)的表面可形成膜泡,内含毒素,膜泡的脱落可使毒素播散。
4、与侵袭性牙周炎关系最密切的致病菌是
A、牙龈卟啉单胞菌
B、伴放线放线杆菌
C、中间普氏菌
D、具核梭杆菌
E、变形链球菌
B
伴放线聚集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5、目前翻瓣术后最常见愈合方式为
A、骨结合
B、胶原连结
C、长结合上皮愈合
D、新附着
E、细胞结合
C
长结合上皮愈合:在袋内壁与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之间有一层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称为长结合上皮,以半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愈合,但并非真正的附着获得。这是翻瓣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6、治疗急性牙周脓肿,最不需要做
A、脓肿切开引流术
B、调磨早接触点
C、全身给以抗生素或支持疗法
D、牙龈翻瓣手术
E、含漱剂含漱以改善局部环境
D
炎症的急性期不宜手术。
7、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效果最好的是
A、Ⅱ度根分叉病变
B、Ⅲ度根分叉病变
C、一壁骨下袋
D、二壁骨下袋
E、三壁骨下袋
E
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GTR):窄而深的骨下袋为GTR的适应症,骨袋过宽则效果差。三壁骨袋因牙周膜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提供牙周膜细胞生长的空间,故效果最好,窄而深的二臂骨袋也是较好的适应症。
8、翻瓣术后可探测牙周袋的时间
A、4周以后
B、6周以后
C、8周以后
D、3个月以后
E、半年以后
B
牙周病行牙龈翻瓣术后牙齿动度可稍有增加,但4周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周内勿探测牙周袋,以免破坏新附着过程。
9、翻瓣术手术纵形切口应位于
A、龈乳头中央
B、颊面中央
C、舌腭侧中央
D、颊面轴角处
E、以上均可
D
纵行切口也称垂直切口,是为了减小组织张力、更好地暴露术区。纵切口的位置应在术区近、远中侧比较健康的牙龈组织上,位于牙的颊面轴角处,一般将龈乳头包括在龈瓣内,以利于术后缝合。切忌在龈乳头中央、或颊面中央处作纵切口,以防止影响愈合,也尽量避免在舌腭侧作纵切口,因可能会伤及血管、神经,出血多、或影响愈合。
10、以下哪项不是牙周塞治剂的作用
A、保护伤口
B、止血
C、止痛
D、防止感染
E、避免手术牙咀嚼食物
E
牙周塞治:牙周塞治剂是用于牙周手术后的特殊敷料,在牙周手术后将其覆盖在术区表面,可以保护创面,还可起到压迫止血、止痛和固定龈瓣的作用。塞治剂包括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和不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含丁香油的塞治剂为粉、液两种成分调和后使用。粉剂成分包括氧化锌和松香,液体成分包括丁香油和麝香草酚。不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已有商品化产品,操作方便,对牙龈组织无刺激,固化后柔韧适度,患者感觉舒适。放置塞治剂后成立即牵拉唇、颊进行整塑,并除去多余的、妨碍咬合的塞治剂。注意勿将塞治剂挤入龈瓣下方而影响伤口愈合。
11、基础治疗后,牙周袋深度超过多少时需做翻瓣刮治术
A、3mm
B、4mm
C、5mm
D、6mm
E、7mm
C
基础治疗后6~8周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
12、以下可以消除牙周袋的手术是
A、根向复位翻瓣术
B、游离龈移植术
C、牙龈成形术
D、侧向复位翻瓣术
E、系带成形术
A
根向复位翻瓣术,在龈缘处作内斜切口,尽可能保留角化龈,必须做双侧垂直切口,翻起全厚瓣,刮治、清创后,将龈瓣向根方推移,复位在刚刚覆盖牙槽嵴顶的水平,选用悬吊缝合,加以缝合固定。可增宽附着龈,并能避免牙槽嵴的吸收。适用于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者,以及因根分叉病变需暴露根分叉而角化龈过窄者。
13、用匙形刮治器刮除龈下牙石时,工作面与牙面之间的角度应为
A、30°
B、80°
C、90°
D、°
E、°
B
刮治器在进入牙周袋,到达工作区域时的角度为0°,在工作时候,需要与牙面之间成一定角度才能发挥功能,进行刮治,此时工作面与牙面之间的角度应为80°。
14、氯己定含漱剂作为牙周病局部用药的浓度范围
A、0.1%~1.0%
B、0.1%~0.2%
C、0.11%~0.1%
D、0.12%~0.2%
E、1%~1.5%
D
目前临床上用的是0.12%~0.2%的氯己定含漱液。
15、用作牙周冲洗液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
A、0.5%
B、1.0%
C、1.5%
D、2.0%
E、3%
E
过氧化氢溶液:1%用于含漱,3%用于冲洗,30%用于牙齿漂白。
16、超声波洁牙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放稳支点
B、握笔式握持器械需稳而轻
C、将工作头放在牙面上,紧密接触,以利于去除牙石
D、工作头与牙面平行或15°角
E、以工作头的前端部分接触牙石的下方来回移动
C
超声洁牙机的工作端要与牙石相接处,不能直接接触牙面,会在釉质表面造成划痕。超声波洁治时以握笔式将工作头的前端部分轻轻以与牙面平行或<15°角接触牙石的下方来回移动,利用超声振动击碎并振落牙石是正确的。80°的是对手动龈下刮治器而言的。
17、龈下刮治术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以改良握笔式握持器械
B、支点稳妥
C、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平行
D、匙形器探到牙石根方后,与牙面形成80°角进行刮治
E、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成80°角
E
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应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平行,到达袋底后,与根面间逐渐成45°角,以探查根面牙石,探到牙石根方后,与牙面形成80°角进行刮治,操作完成后仍回到与根面平行的位置,取出器械。
18、牙周治疗时,龈下刮治器刮除牙石工作端与牙面之间的角度是
A、45°
B、60°
C、80°
D、90°
E、°
C
刮治器的工作面呈0°角进入袋底,即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时工作面与根面平行,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刮治时要改变刮治器的工作面与牙面的角度至45°~90°角之间,以70°~80°角为最佳,形成适当的“切割”位置,并以此角度进行刮治。
19、氯己定含漱液,不正确的一项
A、广谱抗菌剂
B、长期含漱使牙面、舌背表面着色
C、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
D、每日含漱2次,每次1分钟
E、有苦味,并使味觉短时改变
C
氯己定含漱液毒性很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长期使用较安全。氯己定含漱液长期使用可使牙面、舌背表面着色;以及有苦味,并使味觉短时改变;宜饭后、睡前含漱。
20、牙周病全身治疗的常用药物不包括
A、甲硝唑
B、四环素
C、羟氨苄青霉素
D、螺旋霉素
E、多种维生素
E
牙周病的全身治疗常用抗生素,因为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可杀灭侵入牙周袋组织内的微生物。
21、牙周夹板的适应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伤引起的有保留价值的松动牙
B、牙周病导致的牙齿松动Ⅲ度
C、牙周手术前固定患牙
D、口腔卫生保持良好
E、牙周炎症已基本控制者
B
牙周夹板适应证:①牙周炎松动牙经牙周治疗后,牙松动仍较明显且有咀嚼不适等症状,如牙列完整,可作牙齿结扎以利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②松动牙在手术前需固定,以利于手术操作和术后的愈合。由于固定的力量不大,故只用于前牙。③因外伤而松动的牙,用夹板固定后,有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一般固定8周后便可拆除。牙周病导致牙齿Ⅲ度松动的牙齿为拔除的指征,不是牙周夹板的适应症。
22、以下哪一项属于牙齿松动最主要的原因
A、牙周炎引起的牙槽嵴的吸收
B、(牙合)创伤
C、牙周韧带的急性炎症
D、牙周翻瓣手术后
E、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A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高度降低,牙齿逐渐松动,最终脱落或拔除。
23、以下哪一项属于慢性牙周炎时患者牙龈的表现
A、牙龈红肿
B、龈缘菲薄紧贴牙面
C、牙龈质地坚韧
D、龈沟深度2mm以内
E、牙龈探诊后牙龈无出血
A
牙龈的炎症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在牙石堆积处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甚至增生,探诊易出血,甚至流脓。
24、牙槽骨水平吸收时形成的牙周袋通常为
A、骨上袋
B、骨内袋
C、复杂袋
D、一壁骨袋
E、四壁骨袋
A
水平型吸收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25、牙槽骨垂直吸收时伴随的牙周袋多为
A、龈袋
B、复杂袋
C、骨上袋
D、骨下袋
E、假性牙周袋
D
牙槽骨垂直吸收时,在X线片上显示的是与牙根面之间形成的有一定角度的骨缺损。此时牙周袋的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即下方),所以此种牙周袋称为骨下袋。
26、慢性牙周炎与慢性龈炎的不同点为
A、牙菌斑是致病因素
B、有牙龈炎症
C、龈沟深度加深
D、有牙槽骨吸收
E、需洁治治疗
D
牙周炎与牙龈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牙周炎有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牙周袋形成和炎症、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齿的丧失。附着水平是反映牙周组织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无附着丧失是区分牙周炎与牙龈炎的重要指标。
27、对牙周炎的描述正确的是
A、牙周炎呈缓慢、渐进性破坏
B、所有人的牙周破坏速度是一样的
C、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与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永远一致
D、牙周炎病变呈现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
E、牙周炎发病过程中只有破坏没有修复
D
牙周炎病变呈现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牙周炎是慢性炎症病损,不断发生着修复过程,而不是渐进性。
28、关于牙周病支持治疗即维护期,哪一项不正确
A、维护治疗与愈后密切相关
B、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
C、复查间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D、维护治疗只针对口腔卫生差的人
E、复查时应进行牙周全面检查
D
牙周支持治疗,也称维护期,这是正规的牙周系统性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先决条件。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无论是否需要手术和修复治疗,维护期即应开始,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定期复查:根据患者剩余牙的病情以及菌斑控制的好坏,确定复查的间隔期。治疗刚结束时,复查应稍密集些,如1~2个月,以了解疗效保持情况。若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延长间隔期。复查时间应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而确定。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约1年拍X线片,监测和比较牙槽骨的变化。复查内容:检查患者菌斑控制情况及软垢、牙石量,牙龈炎症(探诊后有无出血)及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密度及形态,咬合情况及功能、牙松动度,危险因素(如吸烟、全身疾病)的控制情况等。
29、药物治疗牙周病的原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周基础治疗效果不好的
B、急性感染的牙周疾病
C、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
D、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E、尽量采用局部给药的途径
D
牙周病药物治疗的原则如下:①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一般情况下,牙龈炎和轻、中度的牙周炎不应使用抗菌药物。药物治疗应主要用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对常规牙周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及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必要时可以选择联合用药。②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搅乱”生物膜的结构。③有针对性地用药。应尽量作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窄谱的抗菌药物。④尽量采用局部给药途径,以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和毒副作用的产生。对于那些用于全身严重感染的强效抗菌药物,尽量不用于治疗牙周炎,以保护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30、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主诉症状通常为
A、牙齿松动
B、咀嚼无力
C、咀嚼疼痛
D、牙周溢脓
E、以上均可能
E
牙周炎的主要症状是牙龈的炎症和出血、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和移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牙周炎都会有上述主诉症状。
31、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是
A、家族遗传
B、龈下菌斑和龈下牙石
C、病毒感染
D、龈下牙石
E、全身疾病
B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牙菌斑矿化形成牙石,所以龈下菌斑和龈下牙石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
32、咬合创伤的表现不包括
A、牙齿松动
B、X线片显示近牙颈部的牙周膜间隙增宽
C、牙槽骨垂直吸收
D、牙槽骨水平吸收
E、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
D
(牙合)创伤的临床指征:临床上有(牙合)创伤的牙大多出现松动,松动程度往往与骨吸收程度、探诊深度不成比例,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和牙周袋深度,特别表现在单根牙,严重时可出现个别牙或一组牙的倾斜或移位。X线片可显示近牙颈部的牙周膜间隙增宽、硬骨板消失,牙槽骨可出现垂直型吸收,而受牵拉侧可显示硬骨板增厚。
33、关于牙周病牙槽骨破坏的形式包括
A、水平型吸收
B、反波浪形骨吸收
C、垂直型吸收
D、凹坑状吸收
E、以上均包括
E
牙槽骨吸收的方式:①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④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成为参差不齐。正常情况下牙间的骨隔较高,而颊舌侧的骨嵴较低,呈波浪形。当牙间骨隔破坏而下凹,而颊舌面骨嵴未吸收时,使骨嵴呈现反波浪形的缺损。此外,由于外生骨疣或扶壁骨形成、适应性修复等而使唇、颊面的骨增生,使牙槽嵴呈“唇”形或骨架状增厚。这些虽是骨组织对破坏的代偿性修复的表现,但常造成不利于菌斑控制的形态改变。
34、下列各个选项中,哪一项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A、黏放线菌
B、伴放线聚集杆菌
C、具酸核杆菌
D、齿垢密螺旋体
E、牙龈卟啉单胞菌
E
慢性牙周炎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
35、四环素进入机体后,对骨组织亲和力大,服药后,龈沟液中的浓度比血液者高,其倍数为
A、2倍
B、2~4倍
C、2~10倍
D、4倍
E、4~8倍
C
药物在体内分布:分布广,可存在于多种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尤其对骨组织亲和力强,在龈沟液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0倍。
36、四环素族药物具有酶的活性,阻止骨吸收的作用,其抑制的酶主要为
A、胶原酶
B、蛋白酶
C、透明质酸酶
D、水解酶
E、硫酸软骨素酶
A
四环素族药物能抑制胶原酶及其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其抑制胶原酶的作用不依赖于其抗菌性能。因此四环素族药物可抑制结缔组织的破坏,阻断骨的吸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37、螺旋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主要的抑制菌为
A、厌氧G+杆菌
B、厌氧G-球菌
C、需氧G+菌
D、需氧G-菌
E、螺旋体
C
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是螺旋霉素。对G+菌抑制力强,对G-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黏性放线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以及螺旋体等。
38、影响牙周炎患牙松动度的主要因素是
A、牙根的数目
B、牙根的形态
C、牙槽骨吸收的程度
D、邻牙存留情况
E、(牙合)创伤
C
一般而言,探诊深度与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是相应的,如牙周袋愈深,骨吸收的量愈多,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也愈严重,牙齿就难以保留。
二、A2
1、男性,20岁,临床诊断为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同时准备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最佳选择是
A、甲硝唑+阿莫西林
B、米诺环素
C、青霉素
D、非甾体类抗炎药
E、链霉素
A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有伴放线放线杆菌,为兼性厌氧菌,甲硝唑对其无抑制和杀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四环素族药物对其有效,米诺环素是半合成的四环素族药物,抑菌谱广且抑菌活性强。但是由于我国80年代四环素滥用,导致菌群耐药,至今国内治疗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用药是甲硝唑+阿莫西林。
2、女性,33岁,因牙齿松动就诊。检查:多数牙齿松动、移位,牙周袋探诊深度5~8mm。怀疑为侵袭性牙周炎,诊断前最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是
A、拍摄X线片
B、咬合检查
C、家族史
D、细菌学检查
E、白细胞趋化功能检查
A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情况,家族史和咬合情况对诊断有帮助,但不如X线片表现重要,细菌学检查和白细胞趋化功能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是临床常规使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3、患者,女性,20岁。诉咀嚼无力两年余。口腔检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近远中牙周袋约8mm深,牙齿松动Ⅱ度。口腔卫生尚佳,下前牙牙石(+),松动Ⅱ度,拟诊
A、侵袭性牙周炎
B、慢性龈缘炎
C、慢性牙周炎
D、复合性牙周炎
E、以上均不对
A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临床特点有以下方面:年龄与性别:①发病可始于青春期前后,患者就诊时常已2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②口腔卫生情况: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患者的菌斑、牙石量很少,牙龈表面的炎症轻微,但却已有深牙周袋;③好发牙位: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特征是“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的邻面有附着丧失,至少波及两个恒牙,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简言之,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但早期的患者不一定波及所有的切牙和第一磨牙;④病程进展快:本型患者的牙刷破坏速度比慢性牙周炎快3~4倍,在4~5年内,牙周附着破坏可达50%~70%,患者常在20岁左右即已须拔牙或牙自行脱落;⑥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在炎症不明显的情况下。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可出现松动,自觉咀嚼无力。切牙可向唇侧远中移位,出现牙间隙,多见于上切牙,由于力的影响导致呈扇形散开排列。后牙移位较少见,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嵌塞。
4、女性,45岁,已经明确诊断为慢性牙周炎并经基础治疗4周后,牙周袋探诊深度仍然为6mm,且探诊后出血,则该患者最适宜做
A、袋内壁刮治术
B、翻瓣术
C、隧道成形术
D、截根术
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B
牙周翻瓣术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深牙周袋或复杂性牙周袋,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在5mm以上,且探诊后出血者;②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不宜做牙周袋切除者;③有骨下袋形成,需作骨修整或需进行植骨者;④根分叉病变伴深牙周袋或牙周一牙髓联合病变患者,需直视下平整根面,并暴露根分叉,或需截除某一患根者。
5、男性,40岁,体健,吸烟:40支/日。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系统治疗及局部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口腔卫生状况尚可。应最先考虑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是
A、营养因素
B、咬合关系
C、吸烟
D、使用的药物不当
E、工作紧张
C
牙周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口腔卫生控制不佳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该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不差,因此主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该患者存在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即吸烟,且吸烟量很大,吸烟既影响牙周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程度,又影响牙周治疗效果。
三、B
1、A.0°B.50°C.45°D.80°E.90°
1、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的角度
A
刮治器的工作面呈0°角进入袋底,即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时工作面与根面平行,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
2、刮治器作洁治动作时的角度
D
刮治时要改变刮治器的工作面与牙面的角度至45°~90°角之间,以70°~80°角为最佳,形成适当的“切割”位置,并以此角度进行刮治。
2、A.麝香草酚B.氯己定C.四环素D.磺胺类E.甲硝唑
1、用于杀灭滴虫,也对抑制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和螺旋体特别有效的是
E
甲硝唑(灭滴灵),是常用的治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其最初被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还能有效地杀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螺旋体等细菌。
2、对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疗效超过单独外科治疗的是
C
四环素族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对G+菌、G-菌及螺旋体均有抑制其繁殖的作用,对多种牙周可疑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伴放线放线杆菌(Aa)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侵袭性牙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牙周手术后常局部应用以控制菌斑的是
B
在机械性控制菌斑的基础上,配合化学制剂可有效地控制菌斑,达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目的。化学制剂必须依靠一些载体,如含漱剂、牙膏、口香糖、牙周袋冲洗液、缓释装置等才能被传递到牙周局部,起到控制菌斑的作用。氯己定又称洗必泰,化学名称为双氯苯双胍己烷,系二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以葡萄糖酸洗必泰的形式使用。
3、A.牙间间断缝合B.间断缝合C.悬吊缝合D.锚式缝合E.褥式缝合
1、牙周手术时,颊舌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C
悬吊缝合:是利用术区的牙齿来悬吊固定龈瓣,尤其适用于颊、舌两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使每侧龈瓣分别在所复位的水平紧密地贴合于牙与骨面,不易发生松脱或过大张力。
2、牙周手术时,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E
水平褥式缝合:适用于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为使龈瓣能更好地贴合骨面,可做水平褥式缝合。此法可与连续悬吊缝合联合应用。
3、牙周手术时,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缝合,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D
锚式缝合:是将最后一个磨牙远中的龈瓣或缺牙隙处的龈瓣以锚样的方式固定在邻近的牙上。适用于最后一个磨牙远中楔形瓣的缝合,或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闭合。注意进针处应尽量靠近牙齿,以使龈瓣紧贴牙面,避免愈合后在牙齿邻面的牙龈形成V形缺口。
4、A.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冠方,牙槽骨嵴顶的根方B.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牙槽骨嵴顶冠方C.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牙槽骨嵴顶冠方D.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顶的根方E.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顶的根方
1、骨上袋
C
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2、骨下袋
E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
5、A.1~2mmB.>2mmC.2mmD.3~4mmE.5mm以上
1、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生物学宽度)一般为
C
正常情况下,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冠方附着于根面的结缔组织,宽度一般为2mm左右。
2、慢性牙周炎轻度附着丧失一般为
A
慢性牙周炎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或无口臭。
3、慢性牙周炎中度附着丧失一般为
D
慢性牙周炎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6、A.微生物、牙石B.吸烟C.糖尿病D.刷牙E.漱口
1、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是
A
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的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
2、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是
A
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
3、与牙周病有关的全身疾病是
C
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均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同样,牙周炎的预后也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如糖尿病、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异常等。这类患者的预后与全身疾病能否控制或纠正有着密切的关系。
7、A.水平型骨吸收B.垂直型骨吸收C.凹坑状吸收D.反波浪形骨吸收E.弧形骨吸收
1、侵袭性牙周炎下颌第一磨牙的骨吸收形式是
E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特征是“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的邻面有附着丧失,至少波及两个恒牙,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简而言之,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但早期的患者不一定波及所有的切牙和第一磨牙。X线片所见第一磨牙的邻面有垂直型骨吸收,若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则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在切牙区多为水平型骨吸收。
2、形成骨上袋的牙槽骨吸收形式是
A
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3、形成骨下袋时的牙槽骨吸收形式
B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但也可位于颊舌面。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软组织壁与牙槽骨的关系和骨破坏的类型。
4、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
C
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