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疾病早发现,健康体检是关键

很多患者得了耳鼻咽喉疾病而不自知,导致治疗延误,引发危害,最终造成了人体各个器官的不可逆性损伤。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以及环境因素,耳鼻咽喉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人被耳鼻咽喉疾病困扰,很多患者得了耳鼻咽喉疾病,如长期耳聋、耳鸣、耳朵流黄水、打喷嚏、流鼻涕、鼻子不透气、咽干、咽痒、咽部疼痛、声音嘶哑等疾病,不及时治疗,不但影响工作学习,造成智力和记忆力减退,甚至造成人体各器官不可逆性损伤,轻者导致呼吸困难,引发鼻息肉、鼻窦炎等疾病。严重的可引起哮喘、心肌炎、气管炎、脑梗塞、心脏病、甚至恶变。

耳鼻喉体检时需用到哪些仪器设备?

是否疼痛?

很多在门诊看病的朋友们在医生开出耳鼻咽喉的内镜检查时,马上就感觉为难起来:想想将会有一条长长的冰冷的东西直直地插入自己的鼻子、耳朵或者嘴巴里,那该是多痛,多难受啊!

大家其实并不用过分担心,鼻咽喉的内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今天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首先,需要用到耳鼻咽喉视频内窥镜系统,该视频呈现系统配有耳镜、鼻镜、咽喉镜。视频内窥镜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光学设备,能对鼻腔、咽喉、耳部位进行详细检查。

由于鼻内窥镜导光性强、角度大、视野广,可直接窥视到耳鼻咽喉各部位内的许多重要部位,如各个鼻窦开口,各个沟、鼻窦内部的隐蔽狭窄处及鼻咽部的细微病变。除了检查以及配合手术治疗,还可同时视频呈现,进行摄像,保存资料,以供会诊、教学观摩及科研总结。操作精细,一目了然,改变了多年来全靠眼睛凭经验跟着感觉走的弊端,耳鼻咽喉视频内窥镜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也被称作是医生的第三只眼。

接下来看看都有哪些特点:

鼻镜

硬管鼻内镜因体积小、光度强、视野开阔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鼻腔、鼻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体检诊断参照: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结合CT确诊)、腺样体肥大等;

鼻内镜就像一根比筷子还细且硬质的,能发出光的镜子,具备放大功能,伸到哪里去就能把哪里放大,让人看得更清楚。为了增加病人检查时的舒适度,它通常直径比较小,大约4mm,甚至为适应小孩或一些鼻腔比较狭窄的病人,它还有直径仅有2.7mm的型号。另外,必要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减轻病人不适感,进行鼻内镜检查前医生会先帮病人进行表面麻醉。何谓“表面麻醉”呢?就是把一些麻药喷到鼻腔粘膜表面,达到麻醉的效果。

总体来讲,绝大多数病人认为进行鼻内镜检查所承受的不适是可以忍受的,而且大多数时候与其说这种不适感为“疼痛感”,更贴切来说是一种“酸胀感”,或者还伴有一点“痒”的感觉。再者,鼻内镜检查一般情况下在3-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并不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鼻内镜是为患者断症、治病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有无鼻息肉、鼻炎,甚至鼻咽癌的可能等,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更精细、微创的手术。

耳镜

耳内镜为耳科用硬管内镜,通过耳内镜可观察外耳道、鼓膜全貌,在耳内镜下可进行耵聍(俗称耳屎)、外耳道异物取出,鼓膜穿刺及外耳道新生物活检,耳部微创手术等。

体检诊断参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

耳内镜的话相比起鼻内镜会稍短一些,其余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在进行耳内镜检查之前,医生一般不会对病人进行麻醉,因为耳内镜进到耳朵里面是悬空的,医生会尽量避免接触耳道内的粘膜或皮肤,这样就使得受检患者不会产生痛感;当然,前提是患者谨记要配合医生,乱动的话还是很有可能会弄痛自己。

鼻咽喉镜

电子鼻咽喉镜具有可弯曲、光亮度强、镜体柔软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咽喉部检查,其优点是图像清晰度高、可看清鼻咽部、会厌、声带、下咽部的病变,并且在镜下可进行咽喉部疾病的活检、治疗。

体检诊断参照:咽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会厌囊肿、腺样体肥大以及鼻腔各类病变等;

鼻咽喉镜不同于上面两种硬镜,通常是像一根细细的长面条,很柔软,对于病人来说也更舒适,更容易接受。它通常是从鼻子伸入,通过鼻咽部直接到达咽喉,把鼻咽喉各个部位都检查一遍。

进行鼻咽喉镜之前医生同样会为病人进行鼻部的表面麻醉,同时还会对咽喉部也进行麻醉,减轻一些病人因为有异物进入到咽喉部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感觉。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以其体积小、光度强、视野开阔、检查及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病人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做内镜检查时往往内心忐忑不安,甚至充满恐惧,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使得检查难以顺利进行。

重视耳鼻咽喉疾病体检,为自己为家人,早发现早治疗。

耳鼻咽喉疾病症状参照表: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xgl.com/hyzd/10786.html